台灣大百科橫幅

王昶雄

小說家,也寫散文。本名王榮生。臺北淡水人。淡水公學校(今淡水中學)、臺灣商工學校、日本郁文館中學、日本大學專門部齒科畢業。留學日本期間便開始參加文學活動,加入《青鳥》、《文藝草紙》季刊爲同仁,並在《臺灣新民報》發表作品。1942年(昭和17年)返臺後,參與《臺灣文學》編務。重要小說有:〈淡水河的漣漪〉、〈梨園之秋〉、〈鏡〉、〈奔流〉等,為日治末期年輕作家的代表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擔任牙醫,暫時中斷文學活動。後逐漸克服語文轉換問題,在1950年代即有譯文、創作發表,後來又寫了為數不少的新詩、隨筆、臺語歌詞。最著名的作品是由他作詞、呂泉生譜曲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意境優美,傳唱不衰。淡水故鄉則在詩歌中,成為經常歌詠的題材,藉此抒發鄉愁和青春年華逝去的惆悵。
結集作品有散文集《驛站風情》、《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書及小說《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最重要的全集則由許俊雅教授主編,2002年10月臺北縣(註 1)文化局出版。全集凡11冊,前9冊為其創作集,第10冊為評論卷,收錄研究王昶雄其人其作的專門篇章,第11冊則為影像卷,蒐錄王昶雄生平、學經歷、文學活動等史料及照片。前9冊所收內容包括小說、散文、新詩、隨筆、藝文評論、日記、書信等。
王昶雄最為人熟知與探討的,應為中篇小說〈奔流〉。原作發表於《臺灣文學》第3卷第3期,1943年7月。整篇小說一氣呵成,結尾緊扣標題,深刻有力,張力令人窒息,可以看到皇民化運動下知識分子心中的煎熬與無奈,其內容乃是立於不違背當局政策,除表達對日本文化的傾慕之外,並無特別鼓吹皇民之詞,相反地,呈現了臺灣人在追求進步、現代化過程中的深層焦慮。但小說中所描繪臺灣人在日本殖民時期為追求族群平等與現代化進程,所付出的代價竟是一種自我否定、自我殖民的歷程,當中亦不無對殖民現代性與戰爭體制曖昧的認同傾向。我們無法不從這裡再思索臺灣人在面對殖民文化入侵時的苦悶、徬徨,以及殖民統治真正的歷史責任。

撰稿者:陳建忠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張恆豪。1992。〈「奔流」與「道」的比較〉。《文學臺灣》,4:243-259。
2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1993。《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灣文學研究系列」11。臺北: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