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反共文學

將文學與反共的復國使命相結合所創作的文學作品。1950年代反共思想瀰漫臺灣,國民政府遷臺後極度重視文藝的掌控,1952年元旦蔣中正書告全國軍民,以「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進行經濟、社會、文化、政治改造運動,不但強力引導文學的走向,在當時「反共第一、建國第一」的旗幟下,1952年10月又發表〈反共抗俄基本論〉,1953年再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影響尤甚,1956年元月正式揭櫫「戰鬥文藝」運動,奠定了國府政權文藝政策的基調,也確立了1950年代所謂「反共文學」的路線。
1950年代文學場域的重要關鍵人物如張道藩陳紀瀅、王集叢、葛賢寧等人,主導國民黨的反共文藝理論及文學活動,充分反映「反共抗俄」的主流意識型態。例如孫陵1951年號稱「建立反共精神戰線的準繩」的著作《論反共精神戰線》說:「文藝不是槍砲,文藝可以發生比槍砲更厲害的威力。文藝不是醫藥,文藝可以得到醫藥以外的效果。」另外,1950年代最主要的文藝團體「中國文藝協會」致力實踐反共的政治思想,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後,張道藩為此撰寫〈三民主義文藝論〉,當時文藝與政治思想結合的活動如火如荼。作家葉石濤事後回憶,1950年代獄中唯一能夠看到的書即是《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當時不管是小説、詩或小品文充斥著所謂「反共建國」的文藝作品及言論,文藝為政治所用的現象,嚴重影響臺灣文學場域的自主性格。
1950年代「反共文學」的全盛時期,重要報刊有《中央日報》、《臺灣新生報》、《聯合報》、《自立晚報》等,在眾多以反共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裡,為人所熟知的作家有陳紀瀅朱西甯司馬中原、王藍、蘇雪林謝冰瑩、張漱菡等,較主要的長篇小說作品則有王藍的《藍與黑》姜貴的《旋風》、陳紀瀅的《荻村傳》、《赤地》、潘人木的《蓮漪表妹》、端木方的《疤勳章》、潘壘的《紅河三部曲》、穆穆的《大動亂》等,所謂「反共文學」的作品,非屬1950年代所特有,到了1960年代臺灣仍出版了相當數量的反共文學,例如1960年陳紀瀅出版《華夏八年》,姜貴的《重陽》(1961)、尼洛《近鄉情怯》等作品,而紀剛在1970年出版《滾滾遼河》時仍發行甚廣,但因多數「反共文學」作品長久以來,題材八股僵化、人物形象趨向公式化,作品普遍缺乏真實經驗及真實基礎,一直為人所詬病,所以到了1980年代隨著解嚴,所謂「反共文學」作品也就慢慢銷聲匿跡。

撰稿者:黃玉蘭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Ying, Feng-huang. 2000.“Reassessing Taiwan's literary field of the 1950s.”Ph.D. dis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 *中國文藝協會編。1970。《中國文藝協會創立三十週年紀念文集:上輯》。臺北:中國文藝協會。
3 *孫陵。1951。《論反共精神戰線》。臺北:火炬。
4 *葉石濤。1991。《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臺北:前衛。
5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
6 *中國文藝協會編。1970。《中國文藝協會創立三十週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國文藝協會。
7 尹雪曼主編。1977。《中華民國文藝史》。「正中文庫第九輯」80。臺北:正中。
8 王集叢。1955。《戰鬥文藝論》。臺北:文壇。
9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
10 中國文藝協會編輯。1960。《文協十年》。臺北:中國文藝協會。
11 陳芳明。2001。〈臺灣新文學史(11):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148-160。
12 陳紀瀅。1977。《文藝運動二十五年》。臺北:重光文藝。
13 黃重添。1992。《臺灣長篇小說論》。臺北:稻禾。
14 黃玉蘭。2005。〈臺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的探討主軸〉。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
15 成鐵吾。1949。〈女匪幹〉。《臺灣新生報》,9版,「橋」副刊,12月13-17日。
16 李瑞騰。2004。〈「中國文藝協會」的成立與一九五○年代臺灣文學走向〉。收於《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聯合報副刊編。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