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中國文藝協會

配合反共國策,推動官方文藝政策的團體。簡稱「文協」。1950年5月4日在臺北成立,由張道藩陳紀瀅、王平陵、王藍等人發起並擔任常任理事。前身為1949年11月由當時各報紙副刊編輯所成立的「副刊編者聯誼會」。「文協」會章第二條揭示:「本會以團結全國文藝界人士,研究文藝理論,從事文藝創作,展開文藝運動,發展文藝事業,實踐三民主義文化建設,完成反共抗俄復國建國任務,促進世界和平為宗旨。」
「文協」成立後,大量網羅跟隨中國國民黨來臺的作家、評論家,包括各報副刊、雜誌的編輯和作者,以及藝術界、影劇界名人等,從最初150餘人,發展到1960年時,已擁有會員1,290人。其中臺籍作家會員約50餘人。從《文協十年》一書附錄的「歷屆理監事工作人員名單」及「文協各地分會幹部名單」中可見,其組織成員均於文壇占舉足輕重之地位,許多重要理監事名單和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簡稱文獎會)的組成委員相互重疊。
除了做為文藝政策執行單位,「文協」也身兼文藝推廣和教育的責任。曾舉辦許多文藝活動:1950年8月和臺灣省教育廳合辦「暑期青年文藝研習會」;1951、1953年辦理「小說研習組」兩期,研習期間長達6個月,希望藉此研習達到創作人才的培育;1955年4月和中國語文協會、中華文藝函授學校合辦「小說寫作研究講座」,為期8個月;1958年9月舉辦「文藝研習部」一、二期,分文學、音樂、美術、影劇4組,進行為期5個月的研習。除了上述活動外,更有許多不定期的文藝推廣活動。
1950年代除了「文協」之外,尚有後來陸續成立的「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簡稱作協)、「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簡稱婦協)2個民間團體,亦大體承襲「文協」的宗旨和作法,加上半官方機構「文獎會」,對反共意識型態及文藝政策的宣傳,產生相輔相成的功效。

撰稿者:黃怡菁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李麗玲。1995。〈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臺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2 *蔡其昌。1996。〈戰後1945-1959臺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3 *簡弘毅。2003。〈陳紀瀅文學與五○年代反共文藝體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