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柏楊

作家、人權運動家。原籍中國河南輝縣。本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1944年改名郭衣洞,另有筆名鄧克保。1937年(民國26年),因七七事變之影響而加入「河南省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及「三民主義青年團幹部訓練班」,1938年加入國民黨。1942年起,隨著對日抗戰的擴大而流亡中國各地,輾轉進入東北大學就讀,畢業後被學校查出使用假證件而遭開除學籍,1948年與友人在瀋陽籌設《大東日報》。1949年來臺,先後於臺南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南投草屯初中(今南投縣立草屯國民中學)、國際青年歸主協會函授學校等校執教,並於1954年出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文教組副組長,隔年又接下「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一職,後因與女學生倪明華不倫戀,於1959年離開救國團,轉赴《自立晚報》任副總編輯。1968年1月3日,《中華日報》家庭版刊出柏楊翻譯的大力水手連環漫畫,內容描述卜派(Popeye)父子買下一座小島,並為了該由誰來當總統而搶著發表競選演說。因內容被認為有污蔑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之嫌,遭有關當局以「打擊國家領導中心」罪名逮捕入獄,1977年4月出獄,此即「柏楊大力水手事件」。1981年,應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訪問,為出獄後首次獲准出國,其後陸續出訪美國、泰國、西班牙、德國等地。1984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演講〈醜陋的中國人〉,針對中國人的醬文化及虛偽性格提出批判,後結集出版,引起海內外華人的強烈爭議。1990年代以降,致力倡導人權,1994年創立「人權教育基金會」,出任「國際特赦組織中華民國總會」首屆會長。2002年獲「行政院文化獎」,2006年獲國立臺南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50年代,柏楊的寫作重心為小說,曾寫過多部反共小說,如處女作《辯證的天花》(1953)以及第一部長篇小說《蝗蟲東南飛》(1953)。以筆名「鄧克保」撰寫的《異域》(1961),描寫一支從大陸撤退到滇緬邊區的孤軍的悲慘故事,引發國人關注,自出版後長銷數十年,可說臺灣出版史上的奇蹟。但自1960年起,在《自立晚報》開闢「倚夢閒話」專欄,寫作重心逐漸轉為雜文。柏楊的雜文針砭時事,用辭犀利辛辣,雖受一般讀者歡迎,但也為當局所憎。一般咸信,撰寫雜文也是導致其入獄的原因之一。出獄後,寫作重心轉向歷史著作,除了出版獄中著作如《中國人史綱》(1979)之外,1983年起,以十年之時間致力於《資治通鑑》的白話翻譯以及評論,故柏楊來臺後的五十年時常被形容為「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十年史學,十年人權」。

撰稿者:許菁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梁上元。1978。《柏楊和我》。「雙子星叢書」86。臺北:星光。
2 應鳳凰。1981。《另一個角度看柏楊》。臺北:廣城。
3 藍玉鋼。1982。《七十年代論戰柏楊》。臺北:四季。
4 陳麗真。1982。《柏楊‧美國‧醬缸》。臺北:四季。
5 *柏楊65編委會主編。1984。《柏楊65:一個早起的蟲兒》。臺北:星光、時報、歐語、學英、遠流聯合編輯出版。
6 *孫觀漢。1988。《柏楊的冤獄》。高雄:敦理。
7 柏楊日編委會編。1993。《歷史走廊: 十年柏楊1983-1993》。臺北:太川。
8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1996。《柏楊回憶錄》。臺北:遠流。
9 *柏楊著,李瑞騰主編。2000-。《柏楊全集》。臺北:遠流。
10 黎活仁等編。2000。《柏楊的思想與文學:「柏楊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
11 李瑞騰主編。2003。《柏楊文學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行政建設委員會。
12 趙昌平、林時機調查。2004。《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