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朱西甯

小說家,也寫散文。本名朱青海,中國山東臨朐人。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愛國主義家庭。是家族中第三代第十九位基督徒。祖父是前清讀書人,之後做了基督教傳教士,全家都成為基督徒,這在當時算是一個很新式的家庭。後來家人在抗日期間從事游擊隊的敵後活動,為了運用民間武力,不得不參加幫會,此舉雖被排斥於教會之外,反而促使朱西甯日後有意致力於基督信仰和中國文化的融合,同時造就了作品的個人色彩和獨特使命感。
創作始於1947年,在南京《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洋化〉。1949年春,因國共戰爭,應孫立人將軍召募從軍來臺,從上等兵至上校退役,與司馬中原同為軍中作家的代表。1952年出版《大火炬之愛》,是其唯一的反共小說。1959年舉家遷至臺北,開始寫作高峰期。
1960年代初,朱西甯小說以中國鄉土題材為主,代表作有《鐵漿》(1963)、《狼》(1963)、《破曉時分》(1965),尤以《鐵漿》最具藝術成就,被張愛玲盛讚寫出了中國人所不知的民族性,這部短篇小說集,把五四批判傳統予以深化,反省民族之病根,例如無知、迷信、反智、血氣衝動,並繼承魯迅、張愛玲的象徵手法,利用氣氛的極陰冷來對應主角的極熱血氣,構成張力十足且對比強烈的小說魅力。
1960年代中葉以後,除了《旱魃》(1969)延續前期鄉土批判風格,大量以臺灣社會為題材,反思生命的困境和迷惑,較諸早期的重視情節性,此期則重視心理和情緒經營。佳作如長篇小說《貓》(親子)、《畫夢記》、《春風不相識》(婚戀)、《八二三注》(戰爭)等。而短篇小說《冶金者》、《現在幾點鐘》、《蛇》則出現類似法國「新小說」的實驗性作品,如反情節、沒主題、開放性結局,並呈現語言魅力。
1972年,朱西寧退役專事寫作。1974年為了寫《張愛玲傳》而結識胡蘭成。1976年胡蘭成因「漢奸問題」被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解聘,朱西甯將胡蘭成迎至家中講學半年,創辦《三三集刊》(前一個「三」指三民主義,後一個「三」指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真神),宣揚「中國禮樂」。1979年成立三三書坊出版社,展開「以文學宣教」的事業。晚年寫作,多以「質」筆露骨的寄寓教化精神,例如《茶鄉》(1984)、《牛郎星宿》(1984)、《七對怨耦》(1983)。同時期寫的《華太平家傳》(2002),則屬精心之構,是朱西甯最後20年的心血結晶。《華太平家傳》彷彿一部民俗百科全書,以風俗誌的方式,把過去的美好生活化成一種掌故、知識,為全書最吸引人的部分。此書同時呈現了朱西甯個人畢生理念,其中涉及基督教義的部分,反映其祖父以「中國文化」改良基督教的做法;至於「中國文化」的內容,是以胡蘭成的「禮樂中國說」為藍本,與傳統的文化詮釋略有差異。
朱家為臺灣有名的文學家族,其妻劉慕沙為日本文學翻譯家,女朱天文朱天心為當代重要小說家。

撰稿者:張瀛太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柯慶明。1989。〈論朱西甯的鐵漿〉。收於《鐵漿》。朱西甯著。臺北:三三書坊。
2 張瀛太。2001。〈朱西甯小說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 *張瀛太。2004。〈從「傳統的現代化」到「現代的民族化」:論「華太平家傳」與朱西寧小說作美學的轉變〉。收於《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徐國能主編。臺北:臺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