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司馬中原

小說家、散文家。本名吳延玫,原籍中國江蘇淮陰,抗戰勝利後移居南京,遂以南京市為籍。1948年以16歲年紀參與國共內戰,歷任教官、訓練官、參謀、新聞官,1962年以中尉軍階退役,之後即以寫作為專業。未受任何正統學校教育,所學依靠自修而來。隨中國國民黨部隊來臺後,因文筆卓越,擔任師旅新聞官等文職宣傳工作時,與段彩華朱西甯號稱「軍中三劍客」。曾擔任中華文藝月刊社社長、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理事長、華欣文藝工作聯誼會總幹事、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理事長。
寫作範圍相當寬廣,除了是1950年代反共文學的代表作家之外,其鄉野、懷舊、武俠、《聊齋》式鬼怪通俗小說均有其特殊之處。40餘年來,創作近100種,堪稱多產作家,長篇小說《荒原》獲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獎;1967年獲教育部文藝獎;1971年獲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另曾獲第一屆十大傑出榮民獎;第三屆聯合報小說特別貢獻獎;1987年獲國家文藝獎。散文結集有《雲上的聲音》等12種,短篇小說集有《春雷》等22種。中篇小說有《山靈》等7種。長篇小說有《荒原》、《狼煙》、《狂風沙》等25種。其中更有多部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如「路客與刀客」、「大漠英雄傳」、「鄉野奇譚」、「失去監獄的囚犯」等。
主要成就在於小說創作,包括短篇、中篇、長篇小說及傳記等約60餘部。學者齊邦媛認為他的重要作品按主題和表現形式可分為3類:史詩性、純抒情的和鄉野傳奇。史詩性小說是以戀愛故事為經,以抗日反共的戰爭為緯,如《荒原》記敘鄉團保家衛國的慘烈史事,襯托人性的正邪之爭;純抒情的作品,最成功的有散文詩體的〈黎明列車〉、〈鳥羽〉、〈靈語〉等短篇,散發人性光輝;第三類鄉野傳奇乃是司馬中原的作品中數量最多的創作類型,這些故事發生在熟知的鄉野間,如《湘東野話》等,在具備豐富的故事性、趣味性之餘,亦具有警世之意。

撰稿者:黃怡菁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