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夏志清

文學研究者。中國上海浦東出生,原籍江蘇吳縣。雖研究西洋文學出身,但以中國文學研究而聞名。1942年(民國31年)自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46年9月隨長兄夏濟安到北京大學,擔任助教。因一篇研究威廉‧布萊克檔案(William Blake Archive)的論文,取得留美獎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博士,曾受教於數位新批評重要學者。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又稱洛氏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為該領域拓荒之作,奠定其地位。1961年,開始任教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著名學者如王德威等人曾在門下受教。1991年自哥大退休。2006年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該院成立以來當選時最高齡的院士。
除了《中國現代小說史》,夏志清對於中國古典小說以及晚清小說也有重要專論,同時從事散文寫作。其著作包括英文專書《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以及《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夏志清文學評論集》、《雞窗集》、《印象的組合》等等。
夏志清最大的貢獻,在於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開拓。《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61年由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出版,綜論1917年文學革命至1957年反右運動約半世紀間,中國小說的傳承與流變。該書出版後受到廣泛討論,且成為不少歐美大學相關課程的教科書。以作家專論為主要論述方式,19個章節中以單一作家為章節名稱者占了10章,這些人即是他所認定的中國現代重要作家。同時,高度肯定當時被中國、臺灣忽略的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3位小說家,此後關於這3位作家不絕如縷的研究,不能不說是以夏志清為濫觴。此作雖然有其意識型態上的囿限,但在當時海外資料缺乏的情況下,仍在當時臺灣或中國的官方說法之外,開啟了文學史視野重估的作用。
《中國現代小說史》出版後,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ŭsĕk)評論該書,引發與夏志清的筆戰。除了兩人對魯迅、丁玲、蔣光慈等作家的評價不同,普實克亦認為夏是以政治意識形態區分作家,帶有濃厚的反共意味;再者,普實克傾向以中國文學內在傳統的轉變來解釋現代文學的生成,夏則傾向以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學的碰撞來解釋,也是爭端焦點。另外,普實克亦指責夏「以文學批評代替文學史」,重個別作家之評價,而少文學史本身注重的脈絡探索。他們之間的論爭,使得各自的文學史視野更清晰地展現出來,也提供了另外的思考。王德威認為,「後之來者必須在充分吸收、辯駁夏氏的觀點後,才能推陳出新,另創不同的典範」。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做為開山地位的著作,雖然受限於時代與個人之處,卻也開啟了諸多議題,在開發、推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上,功不可沒。


撰稿者:楊佳嫻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鄭樹森。2002。〈夏(志清)公與張學〉。《聯合文學》,18(7):153-154。
2 王德威。2002。〈現代中國文學批評的典範:重讀夏志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聯合文學》,18(9):141-152。
3 方美芬。1999。〈西方漢學重鎮的掌舵人:夏志清〉。《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