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協會於1957年5月創辦的單張報紙型刊物。發行人是黨政要員與政論家任卓宣,主編為王集叢。因為文協內部的派系之爭,至1959年5月報紙型的《筆匯》便無法繼續刊行。真正成為文學刊物是「革新號」的《筆匯》,由尉天驄、許國衡主編,自1959年5月至1961年11月停刊為止,改為32開本,每期維持5、60頁篇幅,共出刊了24期發行常見拖期或延遲,如1960年4月發行1卷12期後,延至8月才再發行2卷1期。1961年1月發行了2卷6期後,再度中斷延至5月才又刊行2卷7期。 改版後的《筆匯》發行人仍是任卓宣,而任卓宣的妻子尉素秋是尉天驄的姑母,使得當時還是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二年級學生的尉天驄,因緣際會下接辦了《筆匯》。至於經費與印刷問題,則由任卓宣的帕米爾書店負責。雖是年輕學子主編,但刊物背後的筆陣很可觀:王夢鷗、何欣、姚一葦等教授協助並撰稿。文學創作由郭楓與葉笛來寫稿兼拉搞;西方文學的引介,由許國衡主其事;美術、電影、音樂部分則由在基隆中學教書的劉國松負責。《筆匯》的主要特色有3: (一)對於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介紹不遺餘力,亦對音樂、電影、繪畫流派多所報導。從革新號第1期開始,更以名畫為封面(杜菲的「拉大提琴的人」,第2期則選用了馬蒂斯的「裸婦」),並搭配專文解說。 (二)自第1卷10期至第2卷7期,《筆匯》連續推出10個「特輯」,以引介文藝思潮。 (三)前後多次針對藝文界的怪狀與現象提出質疑,並展現出有異於其他刊物的現實關懷。這份原本看似學生社團或玩票式的刊物,在主編尉天驄的努力下,竟然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創作者,也成為陳映真等小說名家發表處女作的園地。 1961年11月尉天驄退伍後回政大當助教,《筆匯》卻因經費與人力問題無預警地停刊。刊物雖停止出版,但由「筆匯—文季」以降一脈相承的文學團體,卻儼然構成文學史上的現實主義精神系譜。
撰稿者:楊宗翰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尉天驄。2005。〈在那樣的日子,大家不斷地追尋!:懷念「筆匯」歲月〉。《文訊》,240:64-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