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鄭愁予

詩人。本名鄭文韜。原籍中國河北。祖籍中國福建南安石井,自認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宗親,2005年落籍金門。鄭愁予出身軍旅世家,復因戰亂,遊歷大江南北。少時喜讀傳統章回小說,接觸新文藝後,初閱艾青詩集。1948年參加中國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暑期讀書會,系統地閱讀胡風主編「七月詩叢」,並創作第一首新詩〈礦工〉。年底赴漢口,構思「邊塞組曲」,而後寄居衡陽,組織「燕子社」,1949年5月出版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同年來臺。畢業於中興法商學院(今臺北大學)統計學系。1956年現代派發起時,列名籌備委員。1968年應邀赴美,1973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1974年赴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任教,2004年退休。
少年鄭愁予頗具左傾色彩,來臺後改寫舊作,復以「愛情詩」面貌重現。例如〈賦別〉初稿寫於衡陽,原為贈友之作。1953年寫〈小小的島〉,是對身陷綠島牢獄之朋友的贈詩。1954年寫〈錯誤〉,原始意象為抗戰時期,感受戰馬奔馳而過的經驗。紀弦曾說,鄭愁予的詩「鮮活、敏銳、尖端、夢幻而又明麗,充滿不可抗的魅力」。唯有理解鄭愁予作品的「現實依據」,才能對他的詩歌風貌進行完整的認識。《夢土上》之後,鄭愁予轉而創作〈五嶽記〉、〈草生原〉組詩、《燕人行》與《雪的可能》,都是偏向硬性、剛健的詩風,詩人自己對此也較為看重。至於長篇詩作〈長歌〉和〈衣缽〉,則在擴展抒情詩的政治領域,可視為反共愛國詩歌的代表。1993年出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回歸生活體悟,對於山水的表達更為純淨,鉛華褪盡,更是自然本色。

撰稿者:蔡明諺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楊牧。1974。〈鄭愁予傳奇〉。收於《鄭愁予詩選集》。「新潮叢書」17。鄭愁予著。臺北:志文。
2 瘂弦。1979。〈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聯合報》,5月27-28日。
3 張曦娜。2008。〈「達達的馬蹄」響遍半世紀:訪臺灣詩人鄭愁予〉。《聯合早報》,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