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灣意識

以臺灣人為中心所建構的想像共同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意識」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殖民地下所強調的「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為臺灣人欲圖建立的想像性共同體之輪廓及其界線。但就「臺灣意識」的成形來說,1977-1978年間的鄉土文學論戰更為關鍵,從葉石濤陳映真等人圍繞著「臺灣文學」相關界說的討論過程上,逐漸延伸出的議題。在此基礎上,1980年代初期圍繞著「臺灣意識」、「中國意識」的相關討論,與諸黨外政治運動所推動的「住民自決」議題,引發愈來愈多的關切,連帶影響整個社會,特別是知識分子之間,有關「臺灣結」、「中國結」的熱烈話題。1990年代有關統獨的糾葛,21世紀藍綠認同的話題,都和「臺灣意識」有關。
鄉土文學論戰爆發前後,葉石濤重新提出了詮釋日治臺灣文學的架構:以臺灣意識為中心的臺灣鄉土文學。在1977年5月發表的〈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中,葉石濤將包括日治時期在內的臺灣文學,界定為「居住在臺灣的漢民族及原住種族所寫的文學」,認為「臺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是以『臺灣為中心』寫出來的作品;換言之,它應該是站在臺灣的立場上來透視整個世界的作品」。而臺灣意識「即居住在臺灣的中國人的共通經驗,不外是被殖民的、受壓迫的共通經驗;換言之,臺灣鄉土文學所反映出來的,一定是『反帝、反封建』的共通經驗以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跟大自然搏鬥的共通記錄,而不是站在統治者意識上所寫出來的,背叛廣大人民意願的任何作品。」
不同於戰後標榜抗日、並藉以突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流論述,葉石濤將抗爭與受難視為一體兩面,且以臺灣意識來理解,企圖打造一道凝聚臺灣人民及其歷史的線索。然而,臺灣意識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亦即「認同臺灣人民、土地及其歷史」,直到1983-1984年「臺灣意識論戰」激烈展開之際,才有較為明確的表達,例如宋冬陽〈現階段臺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陳樹鴻〈臺灣意識:黨外民主運動的基石〉、許水綠〈臺灣文學界說與方向〉、梁景峰〈我的中國是臺灣〉等文章,「臺灣意識」因而在在彰顯著臺灣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性。與此同時,黨外政治運動所倡議的「臺灣住民自決運動」,亦有助於「臺灣意識」之成形。
鄉土文學論戰以來,陳映真即堅持反對所謂具有分離意識的臺灣意識論說。在1977年6月發表的〈「鄉土文學」的盲點〉,陳映真駁斥葉石濤之論,認為臺灣意識的過度強調,經過某些「立論者將它推演到所謂『臺灣的文化民族主義』」之際,便可能形成一種「用心良苦的,分離主義的議論」。不同意葉石濤以「臺灣意識」做為詮釋的架構,陳映真特地指出1970年代反帝國、反殖民的精神價值,並將日治臺灣歷史及其文學,置入中國近代歷史過程中不斷遭遇帝國主義者欺凌、壓迫的共通模式之中,臺灣人民、歷史及文學自然無法切割於中國之外。1983-1984年「臺灣意識論戰」展開之際,陳映真繼續在堅持「中國意識」、中國近代歷史的共通命運模式下,反對「臺灣意識」之論。其他較重要的文章包括吳德山〈走出「臺灣意識」的陰影〉,戴國煇〈研究臺灣史經驗談〉,陳映真戴國煇對談〈「臺灣人意識」「臺灣民族」的虛相與實相〉,陳映真〈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劉添財〈臺灣文學分離運動〉等。
歷經「臺灣意識論戰」、1987年的解嚴,「臺灣意識」隱然成為重新書寫臺灣歷史、認識臺灣社會、架構臺灣本土化文學的重要核心。

撰稿者:藍建春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葉石濤。1979。《臺灣鄉土作家論集》。「遠景叢刊」114。臺北:遠景。
2 葉石濤。1983。《文學回憶錄》。「遠景叢刊」284。臺北:遠景。
3 葉石濤。1985。《沒有土地˙哪有文學》。「遠景叢刊」205。臺北:遠景。
4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5 葉石濤。1990。《臺灣文學的悲情》。「派色文化」7。高雄:派色文化。
6 葉石濤。1990。《走向臺灣文學》。「自立文庫」2036。臺北:自立晚報。
7 陳映真。1988。《陳映真作品集》。臺北:人間。
8 彭瑞金。1980。《泥土的香味》。「滄海叢刊」。臺北:東大圖書。
9 彭瑞金。1991。《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臺灣經驗40年系列叢書」。臺北:自立晚報。
10 彭瑞金。1995。《臺灣文學探索》。「臺灣文學研究系列」3。臺北:前衛。
11 施敏輝編。1989。《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新臺灣文庫」5。臺北:前衛。
12 張富美編。1988。《臺灣問題討論集:臺灣現狀與臺灣前途》。「新臺灣文庫」10。臺北:前衛。
13 李喬。1983。〈臺灣文學正解〉。《臺灣文藝》,83:6-7。
14 葉石濤。1983。〈論臺灣新文學的特質〉。《文訊》,4:24-30。
15 宋冬陽(陳芳明)。1984。〈現階段臺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臺灣文藝》,86:10-40。
16 高天生。1984。〈山雨欲來風滿樓:一九八三的臺灣文學評論界〉。《自立晚報》,10版,1月4日。
17 陳映真。1984。〈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中華雜誌》,247:27-38。
18 吳德山。1984。〈走出「臺灣意識」的陰影:宋冬陽臺灣意識文學論底批判〉。《夏潮》,2(1):36-57。
19 陳映真、戴國煇。〈「臺灣人意識」「臺灣民族」的虛相與實相〉。《夏潮》,第2卷第1-2期連載。
20 陳樹鴻。1984。〈臺灣意識:黨外民主運動的基石〉。《生根週刊》,12:17-20。
21 劉添財。1984。〈「臺灣文學」分離運動〉。《中華雜誌》,253:15-16。
22 *謝春馨。1995。〈八○年代「臺灣文學」正名論〉。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
23 *游勝冠。1996。《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灣文學研究系列」7。臺北: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