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人間》雜誌

1985年11月創刊的報導文學雜誌。陳映真受《生活與環境》以及美國《生活雜誌》(Life)影響,創辦了《人間》雜誌,與1971年創刊的《漢聲》、1975年高信疆主編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現實的邊緣」專欄,同為臺灣報導文學的重要園地。
《人間》雜誌的出刊,被列為1985年度十大出版文化新聞之一,以〈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為發刊詞,是「以圖片和文字從事報導、發現、記錄、見證和評論的雜誌」、「從社會弱小者的立場去看臺灣的人、生活、勞動、生態環境、社會和歷史,從而進行記錄、見證、報告和批判。」風格強烈的攝影圖片、文字記錄以及豐富的社會關懷,深刻影響學生運動、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臺灣1980年代。
雜誌報導內容遍及文化、歷史、民俗工藝、農村、勞工、環保、族群等弱勢題材與邊緣議題,勇於揭露社會黑暗面或本土色彩濃厚的題材。重要專題有「柯錫杰看中國」、「悲泣的河海」、「湯英伸事件」、杜邦等「環保運動深入報導」、「街頭運動」、「二二八事件」、「丹大林區現場報導」、「讓歷史指引未來:溯走40年來臺灣民眾艱辛而偉大的腳踪」等。以發行人陳映真的話來說,報導的「都是沒有臉的人,被主流媒體所不屑一顧的社會真實」。
《人間》雜誌屬於左翼統一立場,社會主義路線,關注焦點為國民黨獨裁極權與資本主義的連結下,臺灣做為「反共經濟發展」體,其中無產階級的異化狀況。《人間》雜誌一共發行47期,在1989年因財務壓力停刊。歷任主編有潘庭松、高信疆、許南村、鍾喬等人。4年出刊期間,培育大量報導文學作家及攝影人才,包括陳列藍博洲、關曉榮、蔡明德、李文吉等。《人間》雜誌標誌著一種現實主義精神,人道的關懷以及對社會底層的關注,對於臺灣的紀實攝影、報導文學的發展,以及影像的社會實踐、臺灣文化的左翼論述皆有重要的影響。

撰稿者:張俐璇
最後修訂日期:99年05月05日
參考資料:
1 詹宏志 。1985。〈看見是關心的開始:「人間」雜誌的誕生〉。《天下雜誌》,54:146-147。
2 鍾喬 。1990。《回到人間的現場》。「人間叢書」152。臺北:時報文化。
3 呂正惠 。1994。〈七、八十年代臺灣鄉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政治、社會及思想背景的探討〉。收於《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合文叢」78。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臺北:聯合文學。
4 須文蔚 。1996。〈報導文學在臺灣1949-994〉。《新聞學研究》,51:121-142。
5 劉依潔。1999。〈「人間」雜誌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 劉依潔。2000。〈從「人間」雜誌及其創始歷程探陳映真的人文理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8:164-176。
7 陳弘岱。2005。〈「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臺灣紀實攝影的影響〉。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8 陳俊斌。2007。〈雜誌創刊風景:雜誌中的臺灣史〉。《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23-29。(http://isbnfax.ncl.edu.tw/isbn/admin/pdf/9609105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