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也寫散文、評論、古詩詞,並擔任廣播電台主持人。祖籍中國山東濟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和碩士。曾任「人間」副刊和《時報週刊》編輯、《中時晚報》副刊主編、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師及製作主持電視讀書節目「談笑書聲」、「縱橫書海」等。197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懸盪〉,獲得幼獅文藝全國小說大競寫優勝。此後佳作迭出,屢屢獲獎。 蔡源煌教授稱張大春為1980年代的寵兒,因為他寫出那個年代的屬性,交代了和以往不同的觀照及價值意義,還發揮了特殊的語言才華,展現多變的創作路數。〈將軍碑〉即為一代表實例。〈將軍碑〉寫出現實政治的虛與實,既建構也解構了歷史的權威性,是臺灣最典型的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realismo mágico)之作。他還發明了「新聞小說」,根據每天的新聞,在限定的時間內編寫成小說,在報上連載。這是作者和時事新聞競走的一種遊戲式書寫,代表作為《大說謊家》。 喜好在小說題材、形式和語言上嘗試各種可能,古典與現代交會,凝煉嶄新的個人風格。以科幻、魔幻現實、後設、武俠、社會寫實、黑色幽默、歷史傳奇、少年小說等小說技巧或形式,顛覆雅俗的文學界線,張大春認為:「文學家的類型如果不雜交的話,就生不出創造性的東西。」處於後現代的張大春,其實與古典中國的關係極其密切而深遠,他說:「文字學讓我窺探人類在發展符號上面的創造性,而聲韻學讓我發現人在溝通過程中有多少模擬和變化,我覺得將二者擺在一起,簡直就是創造小說的一個有趣的能力。」從《大說謊家》、《沒人寫信給上校》、《撒謊的信徒》到《認得幾個字》皆可看到具有時代感的說文解字,更不消說以古籍人物為本的仿筆記小說和道今批世的古詩詞,更是回歸用詞遣句的古典意象。 張大春的實驗精神,在於不斷在前衛(現代)和傳統(歷史)游移,以耍痞嘲弄之姿重構歷史和現實的詮釋權。一如他的虛實觀,用他說明新聞小說的話來看:「其實只是一種試圖以『虛構』來編織『現實』、同時也用『現實』來營造『虛構』的意義處理方式。」
撰稿者:陳正芳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陳正芳。2007。《魔幻現實主義在臺灣》。「現代社會」04。臺北:生活人文。2 *林紫慧。1988。〈八○年代臺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4(5):33-39。3 *張大春。1992。〈一切都是創作:新聞‧小說‧新聞小說〉。收於《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遠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