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祖籍中國山東臨朐。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在父親朱西甯、母親劉慕沙薰育下,高中即嶄露耀眼光芒,為《三三集刊》中的靈魂人物,屢獲《聯合報》、《中國時報》文學獎。 創作歷程轉折分明,風格幾經數變,「三三時期」信仰中國文化,早期散文《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1977)、《方舟上的日子》(1977)、小說《昨日當我年輕時》(1981)、《未了》(1973),筆風純淨、氣宇軒揚,充滿捨我其誰的慷慨使命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後,展現如《臺大女生關琳的日記》(1983,後更名《時移事往》)中懷疑探索的精神,顯露過往信仰幻滅的徵兆。此後深入觀察社會政治變貌而有《我記得……》的犀利批判,展現對抗惡濁現實和叛別純真過往的姿態,將新聞題材納入小說文本,試圖為急速變動的臺灣社會留下剪影與見證。 1990年代以後,小說創作從社會新聞性甚強的議題,逐漸轉入社會被遺忘的角落,關注邊緣畸零族群。經沉澱而為小說集《想我眷村的兄弟們》(1992)中蒼涼慨傷之詞,同名短篇〈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戀惜眷村文化的榮退生滅,追懷散佚於社會各角落的族裔。張大春以「老靈魂」形容朱天心對記憶沖失的恐懼,與意欲與時間角力的想望:「老靈魂是試圖凍結或滯止時間的渴望,也是透過虛構重塑歷史或記憶的載體」,朱天心表現對記憶的難捨與重構歷史的企圖,並意欲透過「凍結或滯止時間」的方式完成,此中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蒼涼悲壯,也有行至中年的慨傷和喟嘆。 從《未了》之前的信仰堅定、《時移事往》(1989)的質疑惶惑,到《我記得》(1989)的尖銳批判,再進入《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的沉吟喟嘆,朱天心從有情、無情再到有情,她從青春信仰走出,曾經一度試圖介入現實而無力迴反,經沉澱於《古都》(1997)獲得完成。中篇小說《古都》允為朱天心代表作,在敘事雜沓、思緒繁複中表達出獨具的歷史文化觀點。寫於父親辭世後的《漫遊者》(2000),流露放遊落寞之感,主角精神失怙、無所憑依,自我放遊世界宛如失魂之人。《獵人們》(2005)為貓族仗義代言,展現對弱勢的關懷和環保的關切。 因天生的敏銳强記與歷史感的積累,朱天心格外關注時代變動,對記憶留痕格外執著,自許以「以一己的記憶反擊公開的遺忘」(《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對記憶詠歎是其作一脈的基調。朱天心如漫遊城市的拾荒者,撿拾遺落在歷史罅隙處遭世人忘卻的往事殘骸,盡力將之拼組以再現生活質地,以層層堆疊的細節書寫召喚記憶、重構歷史,提供有別於歷史論述邏輯分明的真實經驗。嫉惡如仇、愛憎分明是其鮮明的態度,小說因而常跨越文類或夾帶議論以闡發理念,也因直陳批判引發爭議。朱天心以貼近社會的犀利觀察眼光,近乎執拗的理念追尋,與突破女性作家視野的企圖和中性筆調,散發強烈個人特質,和其姊朱天文風格各異,然作品時有呼應。
撰稿者:莊宜文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王德威。2002。〈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收於《古都》。「當代小說家」6。朱天心著。臺北:麥田。2 黃錦樹。1997。〈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收於《古都》。「當代小說家」6。朱天心著。臺北:麥田。3 楊照。1995。〈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朱天心小說集「我記得」〉。收於《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當代觀典」5。臺北:聯合文學。4 張大春。1993。〈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收於《想我眷村的兄弟們》。「麥田文學」1。朱天心著。臺北:麥田。5 莊宜文。2000。〈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臺灣文學學報》,1:263-2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