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本名陳國城,出生於嘉義市。幼年成長經驗都在嘉義。由於家族父執輩居住臺南市,親族也都在府城,所以相關報導都稱舞鶴為臺南人。早期筆名曾多次更改,「陳渝」、「陳瘦渝」、「陳鏡花」等。考進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先後考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東華大學創作研究所,皆未取得碩士學位。1974年處女作〈牡丹秋〉發表於《成大青年》第28期,獲得成大鳳凰樹文學獎。1978年與張恆豪、許素蘭、張德本共同創辦「前衛文學叢刊」,發表小說〈微細的一線香〉。 1981年退伍後移居臺北淡水,長達10年的淡水閉居,期間未發表作品。1991年開始,〈逃兵二哥〉等作品陸續在《文學臺灣》發表,篇篇都令文壇驚艷。代表作有《思索阿邦‧卡露斯》(1997)、《餘生》(1999)、《悲傷》(2000)、《舞鶴淡水》(2000)、《亂迷》(2008)。 舞鶴從年輕時立志寫作,一直都是專職作家。作品內容異質且孤絕,文句顛覆傳統中文構句方式。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皆竭力追求新意。在《十七歲之海》〈後記〉,自言作品是「邪魔的產物,都有愛神的質地」。具有充滿魅力的實驗句法、多樣的題材、深度的思想。文字時而靜謐如流水、時而狂奔似瀑布。作品中具有詩的韻味、散文的真摯情感與小說的虛構張力,強調碎片與穿插。字字句句都令人目眩神迷,同時也讓人困惑不已。作品忠於自己的情緒,也認為作品需兼具美感。在文字之中,產生了一種抑鬱又帶著苦中作樂的風格、憤怒中又夾帶著些許哀傷的調性。作品根植於整個臺灣社會,從舊時代的起源到新時代的樣貌,處處可見關心著墨的痕跡。也使得評論家王德威對他有著「論二十一世紀臺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的高度評價。 舞鶴掇拾歷史記憶,往往撿選那些刻意被壓抑與遺忘的;選擇題材,也往往關注那些所謂的邊緣與畸零人;在形式上,絕不妥協的實驗式句法,都是使得舞鶴引人側目的原因。於是,透過對歷史的獨特思考,對邊緣弱勢的關懷,充滿魅力的實驗句法,舞鶴以「那種餘生的低調到近乎卑微」的姿態,靜靜地記錄那些未曾察覺,也不被關懷的人物與事物。 整體而論,他的作品融合了各種文體的精華;混合了存在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概念;結合鄉土與現代,為新鄉土小說的健筆。叛逆、瘋癲與邊緣,讓他在文學史上散發出一道異質耀眼的光芒。
撰稿者:林佳君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舞鶴。1999。《餘生》。「當代小說家」14。臺北:麥田 。2 舞鶴。2001。《悲傷》。「舞鶴作品集」1。臺北:麥田 。3 舞鶴。2002。《十七歲之海》。「舞鶴作品集」3。臺北:麥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