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帝展

1919年至1936年於日本內地所舉行的官方美術展覽活動,稱為「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前身為1907年(明治40年)由文部省主辦的日本第一個官辦美術展覽會,稱為「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文展)。由於文展新舊派系對立嚴重,拒絕參與文展的畫家逐漸增加,導致許多民間美術團體應運而生。有感於整合美術界的必要,在解散文展組織與制度的同時,於1919年(大正8年)創設美術最高機構「帝國美術院」。
「帝國美術院」隸屬日本文部大臣管轄,以輔導美術之發展為目的。其組織設院長1人,會員15人以內。院長及會員皆為具有美術聲望與卓越成就者。臺灣留日習藝學生大本營——東京美術學校的首任西洋畫科主任黑天清輝及該校知名教師,如高村光雲、岡田三郎助和田英作等人,都是「帝國美術院」的會員。而後來增聘的會員,如小室翠雲、荒木十畝、結城素明及藤島武二等人,也都曾經來臺寫生或審查美展。這幾位帝國美術院的會員,對臺灣近代美術的發展都有或深或淺的影響。
1923年東京大地震,帝展曾取消停辦。1935年(昭和10年)帝展再度改組,在野巨匠雖支持改組,卻以廢除免審查制度為條件,引發免審查資格畫家抵制,並杯葛1936年的帝展而另成立第二部會展。由於朝野協調困難,該年帝展破例未舉辦。1937年新任文相結合文藝、音樂、演藝部門成立「帝國藝術院」,再度將美展工作交回文部省舉辦,為了有別於過去的文展,改稱「新文展」。1940年原先規劃的第四回新文展,以慶祝日本開國名義,臨時改名「2600年奉祝展」,鼓勵畫家踴躍參展,造成盛況。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帝展告終,隨之改為日本美術展,即所謂「日展」。
受殖民政策影響的朝鮮和臺灣兩地,先後亦曾仿照帝展規程而舉辦「鮮展」和「臺展」,主導並影響臺灣和朝鮮兩地美術的發展。臺灣留學日本、專攻美術學習的畫家也曾入選帝展,雕刻方面:黃土水陳夏雨;西洋畫:陳澄波陳植棋廖繼春藍蔭鼎李石樵東洋畫陳進等人,這些入選帝展的臺籍畫家,也為臺灣美術的發展開啟了一扇自信的窗口。

撰稿者:李進發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王秀雄。2000。《日本美術史》(下)。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頁59-6150-158。
2 李欽賢。1986。〈漫談帝展、鮮展、臺展〉。《現代美術》,12:10- 12。
3 李進發。1993。《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美術論叢」46。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4 方林。1996。<帝展時期的臺灣意象>。《藝術家》,42(4):37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