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辦的年度藝術展覽活動,全稱「臺灣美術展覽會」。由臺灣教育會主辦,1927-1936年間(昭和2-11年)共舉行10回。1937年因中日戰爭停辦,1938年改名「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主辦,簡稱「府展」,1938-1943年間共舉行6回。由於府展乃臺展之延續,一般視日治時期官方主辦的美展為16回。除了推動美術活動外,主要目的是社會教育及表現具有臺灣地方色彩的亞熱帶特色,以展示殖民統治的政績。 臺展由在臺日籍人士石川欽一郎、海野幸德、尾崎秀真、大澤貞吉、蒲田丈夫等推動,官方組成幹事團隊籌畫。 第1回東洋畫評審為鄉原古統、木下靜涯,西洋畫評審為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第2回以後增聘日本帝國美術院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評審,第6-8回增聘臺籍畫家陳進、廖繼春、顏水龍為評審。 除入選、無鑑查(第1-5回)外,臺展另設獎項有特選、臺展賞(第4回起,獎金100圓)、臺日賞(第4回起,臺灣日日新報社提供)、朝日賞(第7回起,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提供)及推薦制度(第9-10回,三次特選)。府展改設總督賞,獎金維持100圓,取消其餘獎項,第1回設無鑑查,第2回後改推選(除第5回為推薦),第3回設有皇紀(日本開國)二千六百年賞。 展覽地點方面,第1-3回展覽會場為臺北市樺山小學校(今內政部警政署辦公處),第4回於臺灣總督府舊廳舍(位於今中山堂),第4-5回臺展至第4回府展於臺灣教育會館(昔日南海路美國文化中心),餘展於公會堂(今中山堂)。 臺展為臺灣首創之公開美術展覽,透過《臺灣日日新報》等媒體的報導,及相關活動如「臺灣新八景」選拔的推波助瀾,1927年10月28日第1回展覽首日湧入超過1萬名觀眾,盛況空前。臺展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史的重要主題之一,影響近現代臺灣美術發展甚鉅,對早期藝術家、藝術評論、畫會組織、美術教育及創作風格等,都有深遠影響。
撰稿者:廖新田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邱琳婷。2007。<臺展作品中的人文景觀>。《藝術家》,64(4):290-293。2 蔡炘玲。2004。<台展與府展時期台灣東洋畫地方色彩之探討>。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3 文貞姬。2003。<東亞日據時代官方展覽的研究--比較臺展與鮮展繪畫作品中的鄉土意識>。《典藏今藝術》,126:121-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