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灣新八景」

「八景」語彙來自於傳統山水中「勝景圖」的概念,為文人傳統創作詩詞或繪畫重要的意象來源,並形成一套文人觀看自然景色的意念闡述。「臺灣八景」一詞首度被提及是在1694年(康熙33年)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高拱乾所編修之《臺灣府志》,為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清代的八景大都集中在安平一帶風貌的顯現,也顯現出當時區域開發的程度,較難代表臺灣全面的景色。
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於1927年(昭和2年)6月10日至7月10日,仿照日本《東京日日新聞》及《大阪每日新聞》兩報社舉辦「日本新八景」的模式,在臺灣舉辦的風景票選活動。
日本約自1919年(大正8年)進入文官治臺時代,教育方面推行同化政策,文化方面強化日本內地對臺灣的印象。並將具有「文明開化」現代化性格的登山運動引進台灣,興起以新高山(今玉山)及次高山(今雪山)為主的登山熱潮,同時也在1927年在創辦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前舉辦「臺灣新八景」票選。
主要目的是透過媒體的宣傳,並由全民參與票選活動,使以往僅限於小部分人士欣賞的風景客觀化,由官方、專家、民眾三者共同尋求代表當地的風景地與臺灣之美,並形成大眾也可以參與和休憩的空間。投票數計有3億6,000多萬張,票選出名單經審查委員實地勘察後,公告八景為:八仙山(臺中)、鵝鸞鼻(高雄)、太魯閣峽(花蓮港)、淡水(臺北)、壽山(高雄)、阿里山(臺南)、日月潭(臺中)、基隆旭岡(臺北)。審查員並選出「別格」(特選)神域:臺灣神社與靈峰:新高山。
畫家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也參與審查活動,當選地在發表之後也舉辦畫展等慶祝活動。此票選八景活動除具有選拔地理之最的意義外,同時也帶動山岳畫與地方色彩的描繪,及觀光發展。
「日本新八景」原是為了促銷報紙銷售量而舉辦,後來因為全民皆參與投票,凝結成國民意識所產生的國民風景,而延伸為新國土認同與近代國家文化認同的運動,強烈展現建構日本近代國家主體領土與文化意識的意圖。「臺灣新八景」也可以說是在殖民母國主體支配下,移植而來的新的風景塑造機制。透過日本文化的認知來掌握對臺灣的認識,含有國土風景意象的延伸,與空間支配權力的意味。
戰後,1953、2005年也曾由中央指定或舉辦票選「八景」,主要考量除了發展觀光產業與歷史文化考究的重點外,也具有疆域範圍宣誓、鄉土認識、國土認同等目的的建立。乃說明了「八景」在不同時代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背景,賦予「八景」不同的角色與定位之特定功能與意義。

撰稿者:薛燕玲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廖瑾瑗。2000。<台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2 宋南萱。2000。《<台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台北: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第5版。
3 薛燕玲。2004。《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