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出身臺北縣(註 1)永和地區士紳家庭,自小接受良好教育,萌生對美術的興趣。1923年(大正12年)16歲赴日本,先於京都美術工藝學校學習,後轉入關西美術工藝學院,奠定油畫創作技法的基礎,1928年(昭和3年)畢業返臺,1929年作品《靜物》獲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特選第一名。 1932年,前往歐洲藝術重鎮巴黎,遊走於畫廊、美術館觀摩學習,對於柯洛(Corot)和莫內(Monet)的風景畫特別嚮往,發展出揉合浪漫風情與光影寫實的個人風格。1934年自法返臺後,籌辦發起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會),此畫會為跨二次世界大戰民間自組的大型畫會,楊三郎和妻子許玉燕是畫會裏的主導人物。 日治時期參加臺展、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積極籌辦臺陽美展,對於畫會與畫展等美術集會不遺餘力;戰後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開辦,擔任第一屆起共27次評審委員,並經常舉辦個展。一生活躍於畫壇、畫會,創作理念與審美觀影響臺灣戰後的油畫畫風長達數十年。 楊三郎的創作時期長達60餘年,繪畫題材以風景為主,靜物和人物次之,風格變化不大。風景畫作偏好描寫美好特殊的景觀,以海景、山景為多,構圖平穩對稱,畫面充滿明亮鮮豔的色彩和厚塗的油彩肌理。 1991年,於永和舊居成立楊三郎美術館,使該區成為臺北縣(註 1)永和市(註 2)藝文活動的新地標,2004年封館後,藝術風光逐漸蕭條;1997年以90歲高齡辭世,臺陽會仍持續運作,楊三郎畫風的餘響不輟。
撰稿者:林麗雲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林保堯。1992。《楊三郎》。「臺灣美術全集」7。臺北:藝術家。 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1999。《楊三郎繪畫藝術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