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新竹縣北埔鄉客家人,1925年(大正14年)赴日進修,1926年考進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圖畫師範科。1927年(昭和2年)9月與住在新竹以南的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生廖繼春、陳澄波、顏水龍、何德來、張舜卿等人組成赤陽洋畫會(簡稱赤陽會),並於臺南公會堂(今吳園藝文館)展出。1929年,參與由倪蔣懷出資,於臺北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行第一次赤島社展覽,並入選第3、6、9回臺展。 1930年與臺南望族之女張金定結婚,婚後主要在臺灣南部活動。經濟不虞匱乏,能專心投入油畫創作。此時期畫風寫實,擅長描繪物體的量感與肌理,設色雅致,光線對比強烈,頗受矚目。1932年於臺南公會堂個展展出多數畫作被收購。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范洪甲成為陸軍將領奧村先生的隨行翻譯官,於臺灣、中國上海及東南沿海與東南亞等地奔波,創作機會減少。二二八事件後旅居香港、東京,1963年歸籍日本,改名為高原洪甲,戰後雖轉戰商場,仍創作不輟。 1995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范洪甲九十回顧展」。晚年畫風率性天真,擺脫早期寫實的限制,以厚重的原色油彩,和具速度感的筆觸,抒發個人情感。畫面中常出現黑色的輪廓線、顫動短促的筆觸,可見法國野獸派畫家喬治‧盧奧(George Rouault , 1871-1958 )與荷蘭印象派畫家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的影響,但畫裏天真爛漫的氣氛,仍可見早年好友畫家陳澄波的餘韻。范洪甲戰前在臺灣畫壇的活動,足可輔證臺灣現代美術萌芽期璀燦的一頁。
撰稿者:林麗雲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林育淳。1995。<范洪甲的繪畫世界>。《現代美術》,59:75-78。2 林育淳。1995。<熱情擁抱大自然的藝術家--范洪甲其人其畫>。《臺北畫刊》,326:23-27。3 黃元慶。1995。<發現與追尋--我與臺灣前輩畫家范洪甲先生的第一類接觸>。《現代美術》,59:71-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