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家,有「臺灣現代版畫的拓荒者」之稱,一生執著於木刻版畫創作,以沉穩內斂的風格,呈現木刻版畫古典優雅意境。畢業於中國福建省廈門美術專科學校。1946年來臺,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執教於基隆女中,業餘從事編輯工作。相繼在花蓮師範學校(今花蓮教育大學)及嘉義大林中學任教。遷居臺中後,於衛道中學擔任美術老師,及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木刻版畫。1950-1960年代,以木口木版畫(Wood Engraving)技法,製作了三系列作品,包括描繪風土的「天鵝湖月色」、抒情的「青春之歌」及山地風光「原野之春」,作品刻畫細膩、黑白分明,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木口木版畫為歐洲傳統木版畫技法,曾被普遍用來製印插圖及複製名畫,方法是在硬質木材的橫切面上,刻出縱橫交錯的凹線與細點,再將草稿複寫於塗上淡彩的版面上,用刀子細雕,產生特殊陰影效果。1970年代之後,陳其茂轉向套色大幅版畫發展,除木刻外,也有紙版、銅版和鋁版畫,並嘗試剪、拓和其他手法來增強畫面效果。1980年代,隨出國旅遊及擴展視野的宇宙觀,取材、用色、構圖、刀法都進入全新風貌,無論人物、風景、靜物、動物皆呈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1990年代,臺灣解嚴、兩岸開放交流,陳其茂旅遊中國名山大川,創作「還鄉記」系列作品;1997年間遊歷18個中東國家,完成「阿拉伯」系列作品。2000年非洲行,對黑暗大陸有更深一層的感受與悸動,也化為筆下畫作與散文遊記等作品。1991年,陳其茂將早期木口版畫70餘幅,捐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典藏;2007年初,國美館特精選其生平各階段代表作約80幅,舉辦紀念展。
撰稿者:梅丁衍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