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對於日治時期(1895-1945年)所興建的近代和風及洋風建築之普遍稱呼。,近代以後建築風格大體上分為近代和風及洋風建築兩大類。近代和風建築為建築家吸取日本傳統建築之精髓,所發展出來的樣式,外形往往和機能有關,住宅、神社、寺廟有固定之樣式,令人一眼即可判斷機能為何;洋風建築為引自歐洲的建築形式,其式樣隨時代演變,文藝復興樣式可以用在官廳、銀行、博物館、住宅,形式和機能並無絕對關係。官廳、銀行、醫院、學校等代表邁入近代化,形式上多採用洋風,以便與傳統和風建築做對比,因此近代化之後,和、洋分別代表本土與外來文化。 在住宅方面,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由上而下推動住宅的洋風化,洋風化程度愈高往往表示社會階層愈高,也因此,在臺灣的總督官邸以文藝復興的洋風建築為主棟,旁邊附屬一棟小型和風住宅,規模相差甚大;臺灣軍司令官官邸則為洋風建築與和風建築幾乎一比一之比例相連接在一起,從外觀上可明顯判斷洋風和和風之部分;爾後的中產階級住宅則將這兩種類型融和在一棟建築中,被稱為「和洋折衷」住宅。在臺灣,和洋折衷及和風住宅被廣泛統稱為日式住宅。 日式住宅最大特色在於彈性化空間、設有緣側,以紙拉門做為界定空間的構件,以緣側聯繫室內和庭院空間;臺灣因為炎熱,緣側空間也較日本來得寬,以避免日照進入室內,加上臺灣夏季常有颱風,緣側外緣通常會加設雨戶,以保護建築物免受侵襲。 外觀上之特色為屋頂用日本黑瓦、木構造,牆壁採用小舞壁做法(類似編竹夾泥牆),架高地板,外牆多用雨淋板構法,表現在外也成為一種形式,從外觀上容易辨認。雨淋板為日本原有之構法,明治之後引入美國系統之洋式雨淋板,因此這兩種都出現在臺灣,日治初期,部分官廳建築也曾經採用洋式雨淋板,因此雨淋板並非住宅之專利。 純和風住宅多用日本式雨淋板,和洋折衷住宅則多用洋式系統,兩者之差異在於木板寬度及疊合固定方式。前者較寬,每隔一段距離會於木板上以木板條固定木板,建築轉角處雨淋板並不完全包覆,兩側會各留一小段讓木柱局部外露;後者較窄,適合單手抓,木壓條只用於開口部,轉角處完全包覆內部木柱,講究者轉角木板會互相搭交,並於搭交處以金屬片包覆,保護木板之斷面,由此可見,後者之耐候性較佳。因為日式住宅大多採用雨淋板,也成為日式住宅之最大特徵。 日治時期日本的佛教及神道教傳入臺灣,這兩類建築在日本本土即有既定之建築形式,佛教多來自於京都的東西本願寺派、臨濟宗派,建築形式多沿用該派,屋頂採用切妻造(雙坡水)、入母屋造(歇山廡殿)甚至有的為了雄偉造型而採用重簷,出簷下方有椽條及簡潔的斗拱,屋頂材料採用日本黑瓦,架高地板,由階梯進入,結構採用木樑柱系統,木作部分不上漆,也沒有過多之雕刻裝飾,因此形成素樸簡潔之氣氛,禪宗系統的會有花頭窗,室內以禢禢米為主,方便信徒膜頂禮拜。 神道教之建築稱為神社,日本神社之樣式非常多樣,臺灣的神社以伊勢神宮系統為主,大多採用神明造(和伊勢神宮相同之樣式),中後期改為流造(曲線形)為主,少數會用入母屋造(歇山廡殿),屋頂材料則以銅板瓦為主,建築以木構造為主,木作部分不上漆。 近代和風建築隨著技術演變及配合臺灣的風土而有調整,表現在住宅方面,有防潮、防蟻、防暑等功能,將地板的高度加高、地面鋪設混凝土、天花板加高、窗臺下加設通氣口等手法。新的建築材料鋼筋混凝土出現後,以鋼筋混凝土來表現木構造的手法也常見於武德殿及社寺建築,建築表面也以有色洗石子來強調樑柱,由此可見臺灣的日式建築之多樣性。總結來說,日式建築之幾項特徵為日本黑瓦、銅板瓦、素木造(木作不上漆)、雨淋板、架高地板。
撰稿者:黃士娟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藤森照信著,黃俊銘譯。2007。《日本近代建築》。臺北:五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