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籍建築家。1910年(明治43年)來臺,後半生都在臺灣度過,對於「臺灣建築學」之孕育,以及臺灣官方建築界之帶領,頗有貢獻。父親井手今滋為岐阜縣之學務官吏,祖父橘曙覽為幕末時期(日本江戶時代進入明治時代的轉折期)福井縣相當著名之歌人(日本和歌作者,井手薰曾為祖父發行《曙覽遺芳》一書)。 井手薰於190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建築學科,歷經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陸軍工兵連隊之工作,於1910年因承接臺灣總督府(簡稱總督府)工程來臺,並於1914年(大正3年)正式擔任該工程之工事主任。此後至1940年(昭和15年)7月退休前,皆任職於總督府營繕課,擔任營繕課長近17年。 主要作品為早期搭配森山松之助設計之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日本基督教團臺北幸町教會(今濟南路基督長老教會),之後有臺北市市役所(今行政院)、建功神社(舊中央圖書館,今國立教育資料館)、臺灣教育會館(前美國文化中心,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臺北市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及公會堂前的北白川宮御遺跡紀念碑(1935年)和總督府前廣場樺山資紀總督像臺座(1935年)等。作品風格有別於當時流行之西方歷史主義和現代主義,前衛地展現了個人獨特的地方建築思想與風土美學觀念。 長於論述,文章散見於《臺灣建築會誌》、《臺灣時報》、《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技術協會誌》等刊物,曾提出「臺灣建築地方化的主張」,且具備「注重專業技術者之社會責任」等特質,更前瞻性地於1926年開始催生「臺灣建築會」;自創會即擔任會長至其過世為止(1929-1944年),帶領會員開啟了臺灣建築領域相關知識與論述之研究。
撰稿者:陳正哲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臺灣建築會編。1929-1944。《臺灣建築會誌》。1-16期。 2 臺灣總督府。1911。〈陸軍工兵少尉井手薰任土木部技師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3 臺灣總督府。1923。〈府技師井手薰:土木局營繕課長ヲ命ス〉。《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4(2):213。 4 黃建鈞。1995。〈臺灣日據時期建築家井手薰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