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天井

建築物的中庭,是傳統建築上重要的空間構成元素。由於沒有屋頂,站在天井中可直接仰望天空,在傳統建築的配置上,具有通風與採光的主要機能,又稱內、天街或深井。
一般傳統厝屋建築中,天井位於前廳、正廳與左右護龍共同圍塑之空間範圍。較大型厝屋中,也會出現多座天井,分別由多重的正身和內外護龍交織構成,形成左右成雙成對出現的日、月等大小不同排列有序的天井。
在都市地區街屋類型的店鋪中,因有時建築物樓層較高,兩進之間的空地有如一口向天仰望的深井,故也稱做深井或樓井,今臺北市迪化街、桃園縣大溪鎮臺北縣(註 1)三峽鎮(註 2)彰化縣鹿港鎮等地的古市街,都可見到這種街屋式的天井。
風水上而言,天井屬陰,是藏風納氣所在,透過天井可讓建築物中的「氣」流動,上可通天下達地脈,故傳統天井的地面多為夯土或卵石鋪面以通氣。「水」也是風水上的重要元素,是不可以隨便放流的,由天井周遭所滴下雨水,通常會被聚集起來,在天井中選一有利的方位設置水口,再以「七星步法」的方式,將雨水收集到建築物前方的半月池。
天井是傳統建築實體空間之間的虛空間,因其空間性質較開放,故常成為居民日常活動頻繁之地,居民在此祭拜「天公」,是人與大自然溝通,觀察歲時氣候變化之所在。

撰稿者:薛琴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張瓊方。1999。〈臺灣傳統漢式厝、屋空間名稱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2 李乾朗。2003。《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觀察家事典」2。臺北: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