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韓戰

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二次大戰後韓國以北緯38度線分割為南北兩部分,由美國與蘇聯分別占領。1948年美蘇各自扶植成立了南北韓政府,兩者衝突日劇,至1950年北韓跨過38度線攻擊南韓,冀望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聯合國安理會立即通過決議譴責北韓侵略,美國政府亦下令其駐遠東海空軍全力支援南韓應戰,並以第七艦隊中立臺灣海峽,防止中共與國民黨政府發生武裝衝突。北韓最先勢如破竹,至9月中聯軍在仁川登陸成功才扭轉戰局,幾至占領全北韓。中共部隊於11月底全面介入韓戰,幾將聯軍逼出朝鮮半島,又拒絕聯合國停火的提議,聯合國乃於1951年2月1日通過決議,譴責中共為侵略者,並於5月間決議對中共實施全面禁運。1951年春,聯軍反擊奏效,至3月底又重回38度線,雙方乃在38度線附近展開拉鋸戰。1951年7月10日韓戰停火談判開始,雙方零星戰鬥卻未停止,談判也因戰俘遣返問題無法解決而一再擱淺,延宕兩年後才於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火協定,仍以北緯38度線將朝鮮半島分為南、北兩韓,持續對立。
撰稿者:張淑雅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Burton I. KaufmanThe Korean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