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張深切

南投草屯人。1917年隨林獻堂赴日求學,歷礫川小學、豐山中學、青山學院中等部。1923年赴上海,就讀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國語師範學校,並與蔡惠如、許乃昌創立「上海臺灣青年會」,又於1924年創始臺灣自治協會。1927年入廣東中山大學法科政治系,致力於政治改革,並於廣州組織「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從事抗日運動,同年因「廣東事件」被捕入獄2年。在獄中張深切思考以政治手段進行改造社會的可行性問題,而改以用文化訴求來推進社會的進步。出獄後籌組演劇團,1930年與何集璧發起「臺灣演劇研究會」。1934年任《臺中新聞》記者與編輯,並於同年於臺中成立臺灣文藝聯盟,任委員長,主編機關雜誌《臺灣文藝》,促成臺灣作家大團結,並激起臺灣新文學運動高潮。1938年避居北京,1939年9月創刊《中國文藝》,並任主編及發行人。1945年8月中日戰爭結束後,他在北京協助臺籍同胞返臺。戰後張深切在臺中師範任教務主任,一面仍活躍於文化界中,1947年二二八事件被誣亡命南投山中,專心著書,從此隱居於世,並陸續出版有關文化、思想、哲學著作。1957年張深切與劉啟光、何永、郭頂順等人合組藝林電影公司,拍攝自編自導臺語電影《邱罔舍》,獲第一屆金馬獎。此時期張深切完成之作品尚有:《人間與地獄》、《生死門》、《婚變》、《荔鏡傳.陳三五娘》等劇本。1965年11月因肺癌病逝臺中。
撰稿者:梁竣瓘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黃英哲、陳芳明、張炎憲、廖仁義、邱坤良主編,《張深切全集》,1998〕〔→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上海臺灣青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