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龍眼

龍眼
  每當荔枝逐漸從水果攤上消失的時候,龍眼就會接棒遞補空缺,同樣又甜又Q的水果,前後腳兒地讓人們持續享用直到夏末秋初。
    外觀與荔枝很接近
  龍眼也叫「桂圓」,它跟荔枝可以說是表兄弟,因此樹幹及莖葉、開花的模樣等,都跟荔枝很相近,想找出兩者之間的差別,得仔細觀察比對:荔枝的葉子較尖,葉色較深綠,花朵沒有花瓣;龍眼的葉子較鈍,葉色草綠,花朵有細小的花瓣。  龍眼花大約只比荔枝花晚開一個月,但是因為果實的發育遲緩得多,所以成熟期至少晚一個月,這樣正好與荔枝的上市期錯開,真是上天巧妙的安排哩!
    也是蜜蜂的重要餐館
  龍眼花又小又多,花朵基部有發達的蜜腺,能分泌香甜的蜜汁。所以每當龍眼花盛開,蜂農們就會將蜂箱運到果園裏,讓蜂群們好好去採蜜,並為龍眼花傳粉,以提高龍眼的結果率,增加果農的收益。由於龍眼從南到北都有人栽培,而龍眼花從南部先開,慢慢延續到中部和中北部,蜂農也跟著花期陸續將蜂箱北移放牧,有如遊牧民族一般,十分有趣。
    含糖量很高‧可滋補強身
  龍眼可供食用的部味跟荔枝一樣,也是假種皮(或稱種衣),裏頭的含糖量很高,所以被視為補品。新鮮的龍眼吃多了容易飽脹,並且會引起火氣上升;晒乾後糖度更高,民間經常用龍眼乾肉加桔餅、瘦肉等,與麻油共煮,據說有滋補、強身的效果,因此剛生下小寶寶的媽媽們,往往會連吃一段時間的龍眼乾肉補品,希望能很快地恢復體力。此外,多吃龍眼乾肉,據說還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及心律不整等,好處還真不少哩!不過最好不要一次吃太多,免得消化不良,得不償失。
    試吃後再買最理想
  龍眼的果皮顏色在成熟前後少有變化,因而很難靠外殼的色澤來選購;要是能試吃一、兩顆後再買,就不會買到下等貨。不過在超級市場裏不方便試吃,只好使用別的方法:用手指捏捏看,如果彈性不錯,表示成熟度適中,甜度應該不差;如果感覺硬硬的,則表示尚未完全成熟,不但不甜,也不好剝皮;要是捏起來太軟,試吃又覺得假種皮和種子很容易分開,那也不能購買,因為這種情形表示已經過度成熟,糖分會自然分解,甜度下降,當然也不好吃。
撰稿者:黃季湄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台灣蔬果實用百科, 薛聰賢編著, 2000
相關圖片
圖說:龍眼的幼苗盆栽
提供人:黃季湄相關圖片
圖說:龍眼的假種皮
提供人:黃季湄相關圖片
圖說:龍眼花近攝
提供人:黃季湄相關圖片
圖說:龍眼結實纍纍
提供人:黃季湄相關圖片
圖說:龍眼豐收
提供人:黃季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