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道教

道教是我國古代宗教按其自身內在的邏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成的,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道教起源於自然的崇拜:華夏先祖崇拜自然、崇拜鬼神,盛行溝通人神意的占卜等多方術。這種原始宗教逐漸演變成殷周時期的對「天」或「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宗教經歷了顯著的理性演變,與社會文化知識的分化。諸子紛起,百家爭鳴,其中尤以道、儒、墨(三家稱為「顯學」)、 陰陽家、神仙家等,在文化史上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形成的條件:至漢代,社會對宗教又產生急迫的需求,儒學發生宗教化,佛教也於此時傳入。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當時崇尚黃老的思潮,兼綜合各家思想,並與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等逐步合流;從而為我國文化「根柢」的道教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思想條件。
道教教派的成立:東漢順帝時,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已經成書。張陵也於漢安元年( 142年) 受得「正一法文」和「正一盟威秘籙」,遂入蜀傳「正一道」(俗稱「五斗米道」)。他設立「二十四治」,廣收徒眾,訂立規條,形成道教中第一個教派。道教於此時正式創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通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此階段不僅中國內部道教有所發展,更藉由遷徙與文化交流發揚至亞洲其他各處。比方東晉末,五斗米道在中國南方發動起義失敗後,盧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自盡。這是道教傳入越南最早的記載。另外,諸如韓國融入壇君神話的天道教或日本結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靈的神道教。不過,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質外,韓國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內容等,與道教已大相逕庭。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丰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族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在台灣,從清領時期就一直享有高度宗教自由的民間社會,經過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百年統治之後,道教仍呈熱烈的蓬勃發展風貌。以閭山法與道教正一道正一派符籙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閭山派,一直都是台灣主要信仰之一。而不論是正一派或閭山派所帶來的道士法師及造醮觀念與習俗更是深植民心。這裡面,雖然科儀與中國其他地方不盡相同,不過台灣多數道教廟宇仍自詡為正統「正一派」(台灣亦有人稱天師道正一派)傳承。
1980年代之前,正信佛教未經慈濟、印順、聖嚴等佛教家宣揚前,正一派或閭山派可說是全台最主要宗教。即使道教勢力略為衰退的今日,只要逢年過節,畫上代表三清的三個「V」字及制式符首與符腳(鶴佬話稱「符仔腳」)的正一派符籙在台灣處處可見。台灣現有喜慶喪葬過程,甚至媒體節目與大部分建物,更多處可見道教科儀風水禁忌。另外,閭山符籙延伸的收驚儀式,更是全臺北最大廟宇行天宮玉皇大帝、關帝廟)的主要特色。
撰稿者:徐溢孺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劉笑敢著,陳靜譯《我們的宗教 道教》台北市,麥田出版
2 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3 http://www.tccmau.org/51tehc/51tehc-homepage/51tehc-13.html#02
4 台基會全球聯盟─台灣宗教─TCC of Melbourne Australia (中國儒教)
5 http://www.taoism.org.hk/default.htm 道教文化資料庫
6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0年2月,p95~97
相關圖片
圖說:最先將關公網羅進宗教世界的是道教(朱美雲 攝)
提供人:徐溢孺相關圖片
圖說:據傳為道教創始人張天師(徐溢孺 攝)
提供人:徐溢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