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學名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樟科(Lauraceae)樟屬,別稱:本樟、芳樟、山鳥樟、鳥樟、栳樟。臺灣低中海、中海拔的平地或山區都能生長。樹冠濃綠優美,四季常青,是臺灣主要的造林樹,也是上等的園景樹及行道樹,臺北、苗栗、南投、雲林、臺南五縣均選本種為縣樹。著名的樟樹、肉桂、楠木以及食用的酪梨等都是樟科家族裹的成員。 樟樹,為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公尺,樹冠廣卵形,全株具有樟腦,芳樟油等香味﹔樹幹灰黑色,樹皮呈不規則縱向深溝裂。頂芽廣卵形或圓球形,鱗片寬卵形或近圓形,外面略被絹毛。枝條圓柱形,淡褐色,無毛。單葉,互生,腹凹背凸;葉片紙質或薄紙質,卵狀橢圓形,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軟骨質,全緣,邊緣略呈皮波狀,先端銳有微凸,表面綠色或黃綠色,有光澤,葉背粉白或黃綠色,晦暗,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葉脈是離基三出脈,有時基部具不明顯5脈,中脈兩面明顯,上部每邊有側脈3—5條,基生側脈向葉緣一側有少數支脈,側脈及支脈脈腋具有明顯凸腺隆起,背面有明顯腺窩,窩內常被柔毛。春天開花,花兩性,腋生,排成圓錐花序。淡黃綠或黃白色,無毛。花被6片,排列成2輪,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花被圓筒倒錐形,花被裂片橢圓形,花絲被短柔毛;雄蕊3枚,退化成不孕性,位於最內輪,箭頭形,被短柔毛;雌蕊子房球形,無毛。冬天結漿果,近球形或卵球形,熟時呈紫黑色﹔果托杯狀,頂端截平,具縱向溝紋。 樟樹,除作為庭植或作行道樹觀賞外,木材及根、枝、葉可提煉樟腦油、樟腦丸,供醫藥及香料工業用。樟腦在古代就當做藥物使用,根、果、枝和葉入藥,有袪風散寒、提神醒腦、止痛、消腫、驅蟲等功能。近代由樟樹提煉出來的樟腦油,則做為香料、造礦、防蟲、防腐、塗料、稀釋用溶劑等工業方面之原料。一般人常用使用的萬金油、白花油、薄荷條等等,也都摻有少量的樟腦油。木材為造船、櫥箱和建築、雕刻上等之用材。 臺灣早期的樟樹事業發達,在清朝時期曾設專責機構管理,樟腦曾為臺灣重要的輸出品,產量之豐還曾是世界之冠;自樟腦和樟腦油由化學合成品取代後,國際市場隨即衰退,臺灣樟腦業成為夕陽事業。樟腦粉和樟腦油提煉的「樟腦磺酸」,可供光學作為分割劑;利用「樟腦磺酸」生產的「左旋苯甘胺酸」,是生產抗生素的必要原料,已成為最新高科技的樟樹產品。
撰稿者:魏水明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呂福原、歐辰雄、陳運造、祁豫生、呂金城,《臺灣樹木圖誌(第一卷)》p.64-85,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森林植物與生態研究室,2000年。
2 陳運造,《園林尋芳》p.49-55,台中縣政府,2003年。
3
4
5 鄭元春,《小野花的話》p.168,臺灣省立博物館,1989年。
| 圖說:提供人:魏水明 圖說:提供人:魏水明 圖說:陳運造攝提供人:魏水明 圖說:陳運造攝提供人:魏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