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馬鞍藤

馬鞍藤
走在台灣的海岸邊,不論是沙灘或岩岸,有種植物相信你一定見過,如蝴蝶般的葉片,紫色喇叭形的花,匍伏生長在地面形成大片的族群,它就叫「馬鞍藤」。雖說書本上皆說有著馬鞍形的葉是馬鞍藤它的特徵,但講句老實話,在台灣要見到馬都不容易了,親眼看過馬鞍長什麼樣的,更沒幾個,實在很難想像馬鞍形是什麼樣的形狀?不過個人是覺得馬鞍藤的葉子倒有點像單翅的蝴蝶或煮熟張開的蛤蜊,而説穿了不過就是兩個側邊相連的長橢圓形,這特殊的葉形可是馬鞍藤的正字標記,在台灣牽牛花科牽牛花屬的植物也就只有它葉子長成這樣子。
馬鞍藤喜歡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擁有與生俱來的耐旱抗鹽特長,加上厚厚的葉片、稀少的氣孔讓它能在大太陽下保留珍貴的水份;左右可對稱的葉片彎折成適當的角度,避免了中午陽光的直射;葉表的臘質保護層更有反射陽光的功效;以及鑽探至地下深處尋找水源的根系,和四方橫向發展之匍伏莖兩者的絕妙搭檔,這種種適應環境的特化,使馬鞍藤能在海邊這種僅少數物種能生存的惡劣環境中甘之如飴,大肆繁殖,成為沙灘最常見且優勢的海濱植物。
這十幾年來由於水庫的阻攔砂石的濫採,使的海岸沉積物的供需失去了平衡,造成台灣西部沿海海岸線持續向內陸萎縮,沙灘沙洲正以驚人的速度被侵蝕,使得人們不得不開始重視這問題,致力保護現存的海岸沙地。有人搭竹籬、鋪稻草想多保留住一些沙土;有人則就地取材大量種植馬鞍藤,因為它的用以擴張領地的利器-匍伏莖,能在沙灘上織出一片綠色風衣,用以抵擋每日海風的強烈吹襲,藉以收到固沙保土的功效,就是這特質也使馬鞍藤在海岸沙灘演進到海岸林的自然演替過程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馬鞍藤小檔案>>
學名:Ipomoea pes-caprae (旋花科牽牛花屬)
中名:馬鞍藤
別名:鱟藤、厚藤
分類特徵:
無毛匍匐藤本;莖在節處長根。葉革質,馬鞍形,長3-9 cm,全緣,先端凹、截形至深裂,基部截形或略心形。花部常5數,花冠漏斗形,長3-6.5 cm,粉紅至紫羅蘭色,在芽時常捲旋。果卵狀橢圓形,長約1.2 cm。
分布及生育地環境:濱海地區;沙岸較多見。

撰稿者:陳振銘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相關圖片
圖說:植株全貌
提供人:陳振銘相關圖片
圖說:花
提供人:陳振銘相關圖片
圖說:葉 近照
提供人:陳振銘相關圖片
圖說:馬鞍藤花的近照
提供人:陳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