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泉生,1916年生於台中縣(註 1)神岡鄉(註 2)的基督教家庭,童年時受家人鼓勵參加教會唱詩班,14歲考進台中一中,升三年級那年,到東京旅遊,聽了一場音樂會,優美的旋律引發他想學音樂的決心。回台後,他央求祖母買一把小提琴給他,沒有老師指導,全靠自己摸索,還隨台中市鋼琴家陳信貞女士學鋼琴。 20歲負笈日本,進入東京東洋音樂學校鋼琴科。二年級時,不慎從樓上跌下,右肩脫臼,手指受傷,原本想成為鋼琴家的美夢被迫放棄,而改修聲樂。1939年,完成學業後留在日本發展,應聘於東寶日本劇場,擔任職業演唱家,工作之餘,跟隨日本名作曲家成田為三學習作曲理論。1943年回台,擔任「台灣廣播電台」演藝股長,並擔任合唱團指揮兼編寫樂曲,在此同時,他也和「啟文社」一群藝術同好過往甚密,以筆名「呂玲朗」,開始採集整編閩南民謠,如嘉義民謠<六月田水>,宜蘭民謠<丟丟銅仔>。 1943年,由呂泉生、楊三郎、張文環、林博秋、王井泉等一百多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同年9月3日舉行第一次研究發表會,在台北永樂座戲院演出「閹雞」,呂泉生將所採集的<六月田水>和<丟丟銅仔>,作為該劇的舞台音樂,卻被日本官方以有違皇民化「新台灣音樂」的推行,予以禁唱。 1949年自譜詞曲寫下<杯底不通飼金魚>,歌詞揉合藝術性與通俗性,發表後相當受歡迎。1950年,「台灣廣播電台」改名為「中國廣播公司」,一直留任的呂泉生擔任音樂組長,並任台灣省交響樂團合唱指揮。隔年,應聘到靜修女中教音樂兼訓導主任。 1957年,和王昶雄合作寫下<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同年由文協男聲合唱團在台北中山堂發表。同年辜偉甫成立台灣第一個私人兒童合唱團「榮星兒童合唱團」,由呂泉生擔任團長兼指揮,並陸續成立混聲隊和婦女隊。 1986年自實踐家專退休,這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如今移居美國洛杉磯。從戰亂到安定,從幕起到幕落,呂泉生見證台灣樂壇的興衰更迭,也培育無數音樂人才,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寫實的手法,勾勒出活潑、樂觀、誠實的人間感情,為台灣樂壇建立另一種歌曲風格。
撰稿者:郭麗娟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親自採訪呂泉生老師 | 圖說:呂泉生先生提供/郭麗娟翻攝提供人:郭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