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機器或手工方式製作紙張。漢代《說文解字》:「紙,絮一笘也」。《造紙印刷名辭辭典》:「以植物纖維或其他纖維交織、絡合、固著而製成之片狀物」。古今對紙的定義,大致相同。 一般公認東漢蔡倫發明手工造紙,法國路易斯•羅伯特(R. Louis)發明機器造紙,臺灣造紙始於1871年(同治10年),用竹為料,手工製造,供日常及祭拜用;1909年(明治42年)嘉義斗六廳(今雲林斗六)的「三菱竹紙工廠」,引進第一臺造紙機器,始有機器造紙。 南投縣埔里鎮採用日本式的「流漉」抄紙法,因水質優良,成為手工造紙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書畫用紙需求大增,埔里設立造紙工廠,最多到50間,成為手工造紙重鎮,產品外銷日本。 造紙法分為製漿與抄紙兩大工序。前者將木材或竹桿等植物原料,經過浸、煮、打漿,分散纖維,製成紙漿。後者以水為媒介,將紙漿纖維重組成為薄頁,脫水、乾燥後,便成為紙。如用化學合成的短纖維,藉黏著劑組成薄頁,即為現代的化纖紙,供濕紙巾等用。此法不用水,稱為乾法造紙,與傳統的植物纖維濕法造紙,用途各異。 臺灣著名的機器造紙公司及主要產品為:永豐餘的文化用紙,正隆的工業用紙,舒潔、康那香的家庭用紙,中日特種紙廠的特殊用紙等。手工紙方面,有長春棉紙廠的雁皮製書畫用紙、廣興的筊白筍製的惜福紙最為有名,另外還有埔里造紙龍的外銷用紙、臺灣棉紙廠的各式棉紙等。近年,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並開發出能與空間及建築結合的褚染紙,和修復保存用之中性紙及長纖紙張等,帶領紙張進入另一種生活使用領域。 全球用紙量約3.2億公噸,每人每年平均用紙約54公斤,有60%的廢紙被回收利用再造紙,以減少木材砍伐。由於數位化的影響,文化用紙日漸減少。2006年臺灣有機械紙廠104家,手工紙廠20多家,用紙量占居世界第12位。
撰稿者:陳大川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