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藝文特區」位於臺北市忠孝東路、八德路口及金山南、北路交叉處,前身是臺灣菸酒公賣局的「臺北酒廠」,創設於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年);日本戰敗後,由國民政府改名為「臺灣省專賣局臺北酒工廠」;民國38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遂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北第一酒廠」。 但隨著經濟發展,市內地價趨於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公賣局遂配合臺北市都市計畫,於民國76年(1987年)4月1日,將酒廠遷至臺北縣(註 1)林口工業區,臺北酒廠正式遷移,此空間乃沉寂十年。 1997年,金枝演社在被廢棄的臺北酒廠演出《古國之神──祭特洛伊》 之後,使各領域之藝文界人士開始推動閒置的臺北酒廠,再利用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於是「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協商,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臺北酒廠乃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尤其是跨領域的小實驗藝術展演。 精省後,華山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經管,2003年底開始委由「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繼續經營,除原有前衛藝術展演外,並引入設計、流行音樂等文創產領域之活動。華山的能量逐漸累積,原有的空間規模漸感不足,且有多棟建物因老舊而有漏水或傾圮之危險,文建會乃於2004年初同步進行短期修繕及長期拓展計劃,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之後,結合了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文化園區」,於2005年底重新開園,先行提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將來還會進行整體新改造,建立一個以藝文為主的專業場地。 「華山文化園區」包含戶外藝文空間及室內展演空間兩部分。戶外空間規劃為:千層野臺、華山劇場、藝術大街、森林劇場、煙囪廣場、草原劇場等六個區域;建築體則包括:車庫工坊、四連棟(成品酒貯藏庫)、烏梅酒廠、高塔區(品控股、化驗室、試驗室主任室及研究股)、果酒大樓、行政大樓、米酒作業場及蒸餾室、再製酒作業場、鍋爐室及煙囪、包裝室、維修場等,以及暫時還未開放的西區建築。 「多元發展」是華山文化園區的發展方向,除了開放更多館室以提供多元的排練、展演空間外,亦有華山部落格、藝文資訊站、圖書資料教室等服務設施;不僅各種跨領域的藝文展演將持續在充滿特殊空間氛圍的各館室進行,熱門音樂、親子園地等活動,也將成為華山多元面向的開端。
撰稿者:施李秀梅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華山文化園區』,http://huashan.cca.gov.tw/
2 『金枝演社』,http://www.telemap.com.tw/taipeifly/performance/04group/gro_12.htm | 圖說:作為主要展演場之一的果酒大樓(攝影/施婉慧)提供人:施李秀梅 圖說:美術展覽是華山目前最常態性的活動之一(攝影/施婉慧)提供人:施李秀梅 圖說:藝術表演在充滿特殊氛圍的場地中進行(攝影/施婉慧)提供人:施李秀梅 圖說: 昔日的酒廠成為今日的藝文展演場(攝影/施婉慧)提供人:施李秀梅 圖說:特殊的氛圍與歷史的意含使華山成為許多藝術家樂於展演的場地(攝影/施婉慧)提供人:施李秀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