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閹雞

〈閹雞〉 張文環著。本篇作於1942年6月17日,原載於《台灣文學》第二卷第三號,1942年7月出版。小說描寫月里從宿命到覺醒的艱苦歷程。月里的父親為了商業利益而將月里下嫁給阿勇,之後因為夫家的沒落與娘家的無情,再加上丈夫阿勇不堪家變的打擊竟染病變癡顛,在這些種種的巨變中,月里從一個只會依附男人而活的女性,變成必須獨立賺錢養家的女人。因為丈夫的去勢,月里的女性意識逐漸覺醒,她不但跳脫社會的束縛參加車鼓旦的演出,還跟有婦之夫的阿凜相戀,最後甚至不惜與他共同投身碧潭自殺,徒留下癡呆的阿勇和一隻木雕閹雞獨守家門。張文環以細緻、微妙的筆法呈現了潛藏在社會底層的女性情感。而月里之所以答應演出車鼓旦,一方面是為了對虛偽的婚姻抗議,一方面則是向傳統習俗中的道德規律挑戰。她甚至勇於背叛丈夫,背叛道德文化,努力追求自己的愛情,不畏他人眼光與阿凜相戀,並且選擇自殺表達她的堅貞愛情,這些都突顯了她的自主性格。然而,小說中閹雞的意象,既暗示她丈夫的去勢,同時也象徵大多數台灣男性的去勢,反觀月里女性意識的覺醒,不但突顯出男人懦弱與妥協的根性,卻也加強了她的悲劇色彩。評論家陳芳明在介紹〈閹雞〉時曾說:「張文環透過女性的肉體與情慾來窺探傳統文化的殘酷無情,可以說是同世代作家中極具突破性的筆觸。」1943年〈閹雞〉改編為舞台劇,在永樂座演出,轟動一時。(鍾欣怡撰寫)
撰稿者:文學類工作小組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