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1954年。桃園人,日治時期留學日本學戲劇,回台後時常收聽宋非我(宋憲章)的電台放送劇,也開始以日文創作劇本,提供宋非我播送。 太平洋戰爭期的1943年簡國賢編作《阿里山》一劇,林摶秋擔任導演,由桃園「雙葉會」於2月22日在「台北公會堂」演出,在內容與舞台技術方面都被認為優於當時皇民奉公會所屬的農村厚生演劇挺身隊。同年間,簡\國賢在《台灣文學》發表創作《雲雀小姐》,具有戰爭期鼓勵從軍報國的色彩。 光復後,台灣社會經濟破敗,負責接收管理的官員多貪污顢頇,宋非我以簡國賢提供的日文劇本為基礎,加入當時社會生活題材,以《土地公漫遊記》為名,利用放送劇形式,點燃戰後以戲劇批評時政的第一炮。由於是齣諷刺接收官員奢靡腐敗的廣播連續劇,深得老百姓的歡迎。 1946年間,簡國賢與宋非我,結合日據以來台灣原有的幾個劇團成員及好友江金章、王井泉、張文環,組成「聖烽演劇研究會」,諷刺時政,以台灣話公演現代話劇,帶起台灣的戲劇活動。1946年6月9日,「聖烽演劇研究會」在台北舉行第一次作品發表會——獨幕劇作品《壁》,簡國賢原作,宋非我編譯;與三幕劇《羅漢赴會》,宋非我編作。從6月9日至13日,連演五天,一天比一天熱烈,最後一天廳理觀眾滿堂,劇場內外佈滿憲警特務。感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聖烽演劇研究會」決定同年於7月2日起,加演4天,但遭警察局以「劇本帶有挑動階級鬥爭內容」為由,飭令禁演。簡國賢與宋非我也受到特務監視,「聖烽演劇研究會」形同解散。 《壁》一戲的內容反應戰後台灣社會「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鬼」的情形,藉以控訴執政者的腐敗失職。 「二二八事件」發生前,簡國賢已編寫好《趙梯》劇本,分給台大、師範學校讀書會的成員閱讀,預訂2月27日共同排演。但因「二二八事件」發生,讀書會活動被迫取消。簡國賢解釋,《趙梯》就是台灣話「該打」的諧音,主要是想通過反映當時社會上屢見不鮮、無法無天的各種現象事件,激勵人民起來抗爭,打倒社會上種種不公不義。 「二二八事件」爆後,許多本土劇人受到嚴重傷害,面臨前所未有的劫難。宋非我經日本,避往中國大陸。簡國賢則加入台共組織,轉入地下活動,1949年流亡至桃園十三份,8月組織瓦解,十三份清鄉,逃亡苑裡。輾轉在大安溪中、上游尋找安身地點,曾在三義鯉魚潭幫人燒炭。又曾在后里土城村、大安溪出海口的永安村幫人養鴨。簡國賢是人道主義者,在流亡的歲月裡,常懂得如何安慰當地百姓的痛苦,得到村民敬重。1953年在台中大里鄉養鴨子而被特警抓到。最後一次出庭時,被以懲治叛亂條例二條一款,判唯一死刑,但簡國賢以【三民主義】中的「仁愛精神」,要求法官放了不知其身份而照顧他的無辜百姓。過沒幾天,獄方果真把受簡國賢牽連的人民放了。 判刑之後,簡國賢仍維持有空就讀書的習慣,他說﹕「能在死前多用功一點,多瞭解真理一點,比白白的死更有價值。人應該知道生的意義與死的價值,那死就沒什麼可怕的。而死的價值就是為國家、人民做很多事而犧牲。不管誰是統治者,國家還是由人民組成的,我們是為了絕大多數人來做事的。」 1954年4月16日,於台北馬場町,簡國賢遭槍斃。
撰稿者:陳昱均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鍾喬《簡國賢的孤寂 》,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2年9月23日。
2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6月
3 石婉舜《林摶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3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