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金士傑

金士傑出生於1951年,畢業於屏東農專畜牧科,是台灣小劇場運動最初的推動者之一。「蘭陵劇坊」創始團員,為臺灣劇場界的核心創作份子,多年來一直從事於舞臺劇演員及編導工作,曾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台北藝術大學)。被譽為「劇場全方位創作者」,也是台灣第一代默劇演員。
1974年金士傑來到台北,靠作各種雜工維生,其餘的時間則投入劇場。在張曉風主持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裡,正式參與傳統話劇演出,並練習編寫劇本。1978年1月,首部劇本創作《演出》發表於《中外文學》;夏天,他從周渝手中接過「耕莘實驗劇團」的主持工作;同年9月,邀請吳靜吉與李昂輪流授課,開始劇坊訓練。團員們很自然地摸索出集體創作的模式,並實驗以身體動作替代舞台語言。1980年4月與吳靜吉、卓明等人成立「蘭陵劇坊」, 7月於第一屆「實驗劇展」編導演《荷珠新配》,大獲好評。「蘭陵劇坊」以非職業的組成方式、及非政治的美學堅持,專注在與傳統話劇相對立的「實驗劇」實驗上,鼓舞許多劇團成立,亦成為實驗劇展的主力。而該團於1990年之後,活動量已趨消逝,但影響力仍滲透到劇場界、教育界與文化藝術界。1984年金士傑獲學術交流基金會傅爾布萊特藝術家獎金,赴美研讀。2002年編導《永遠的微笑》舞台劇,大受好評。
編導的作品包括「表演工作坊」的《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包袱》、《荷珠新配》、《懸絲人》、《冷板凳》、《今生今世》、《家家酒》、《明天我們空中再見》、《螢火》及《永遠的微笑》等作品。舞臺演出包括「藝術團契」的《和氏璧》、《第三害 》、《嚴子與妻》、《位子》;「蘭陵劇坊」的《荷珠新配》、《包袱 》、《貓的天堂》、《父與子》、《懸絲人》、《社會版》、《冷板凳》、《代面》、《摘星》、《今生今世》;「表演工作坊」的《暗戀桃花源》中的江濱柳、《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的白壇;《紅色的天空》中的老金;《一夫二主》的潘大龍;《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中的柯律師及《我和我和他和他》中的沈墨等作品。電影演出包括《暗戀桃花源》、《恐怖份子》、《棋王》;電視演出包括《地久天長》。而其劇本創作由遠流出版社集結成冊,於2003年出版《金士傑 劇本》共3冊,收錄其創作的7個作品。

撰稿者:謝卉君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資料庫連結:http://home.kimo.com.tw/texure/23205.htm
2 http://www.pwshop.com/html/people/peopl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