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實驗劇展

1979年,姚一葦接掌「中國話劇演出欣賞委員會」主任委員,深感台灣戲劇活動局限於校園間,在主任秘書趙琦彬協助下,推動舉辦了以社會團體為主要參展對象,而不以大專院校科系、話劇社為參展單位的「實驗劇展」,讓參與者在沒有票房壓力下自由創作,企圖為台灣劇運注入新血。實驗劇展主要有兩個明確的目標,第一個為售票,建立觀眾「買票看戲」的觀念,第二個為加強宣傳,集中演出團體,以劇展的形式在南海路的國立藝術館演出。
從1980年7月第一屆開始,到1984年的5年間,於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藝術館共舉辦了五屆實驗劇展,共36齣戲。參加團體有「蘭陵劇坊」和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陳玲玲等人成「方圓劇場」;文化大學系戲劇系校友王友輝、蔡明亮、張國祥、劉玫組成「小塢劇場」;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組成的「大觀劇場」、文化大學戲劇系組成「華岡劇團」、國立藝術學院組成「工作劇團」、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組成的「人間世劇團」,還有教授戲劇的老師們為參加劇展號召成立的劇團。演出作品有採自國外劇本、改編小說或是戲曲以集體共同創作的方式,多以現實生活為主,反應生活中的情感、工作、婚姻等問題,並不對生活現實作過多的批判。
五屆的實驗劇展開始了創作的風潮,帶動年輕人參與劇場演出及看戲的風氣,並造就了許多編、導、演的新秀與人才,如:金士傑、賴聲川、李國修、王友輝、卓明、劉靜敏、陳玲玲、蔡明亮等人,這些人與其作品除了影響初期台灣小劇場之外,目前大部分也都仍活躍於劇場界,或任教於各大專院校的戲劇科系。另外有留學經驗的賴聲川、黃建業、黃美序、司徒芝萍、李光弼等人,對西方實驗性戲劇知識多有攝取與引介。帶動了實驗劇的風潮,使得實驗劇成為1980年代前期台灣現代戲劇運動主要發展;並對當時台灣戲劇提出一個汲取中國傳統與西方所長、表達個人與集體的創意、透過不斷嘗試,來探索戲劇舞台的無限表演可能的方向。
1985年,姚一葦向「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爭取經費三百萬計畫,希望擴大實驗劇展的推動,未獲教育部批准,於是辭去主任委員之職,實驗劇展也宣告落幕。

撰稿者:楊弘瑜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邱坤良。《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1---台灣戲劇發展概說》。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8年。
2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