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在英語中,「中國」與「瓷器」同為一詞,China一詞開頭字母大寫意為中國,小寫則意為瓷器,可見中國與瓷器的關係何其密切。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由於工藝技術不夠成熟,其中又以青瓷製品居多,故以此稱之。中國真正成熟的瓷器出現約在東漢時期(西元23-220年)。瓷器首先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之後制瓷技術由南方傳入北方,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白瓷的產生,瓷器的發展是從單釉瓷到彩瓷,絕大多數彩瓷都是以白色為底色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因此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西元十世紀至十三世紀初的唐、宋時期,中國制瓷技術繼續發展。唐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宋代是中國製瓷業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湧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明(西元1368-1644年)、清(西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瓷器此時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其主要特徵是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彩瓷世界,瓷器生產的數量和品質都達到了高峰。南方城市景德鎮有“瓷都”的美譽,為朝廷的御用瓷場,稱為「官窯」,主要為宮廷燒製用瓷,當地一些小民窯則負責民間用瓷,以晚明青花成就最高。景德鎮瓷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中國瓷器向國外輸出的歷史最早開始於8世紀。在此之前,著名的「絲綢之路」早已溝通了中外商貿及文化交流,中國被譽為「絲國」;進入8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 <瓷的特性> 瓷土的來源為原生黏土(或稱殘留黏土),這是指一些黏土直接在母岩的原地位形成,沒有經過水、風、冰河的遷徙。原生黏土不常見,因為風化後的產物一般都會被水帶走,流入河、湖或海裡。原生黏土一旦清除岩石碎片後都比較純淨,沒有被非黏土礦物所沾染,原生黏土的價值就在於其純度與白度。大多數的高嶺土就是原生黏土。 瓷是一種瓷化的白色器,多半帶點半透明,以較高的溫度燒製,形成緊密、不透水的物體。在中國,至少從漢朝,就有用白色黏土燒製器皿的記載,窯溫可燒到約1200度。至於以高嶺土為主要黏土燒製瓷化的白色瓷器,在中國至少是西元600年,比歐洲早了1200年。早期中國的製陶人是先利用高嶺土來作一種軟質的白色土器,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他們知道要燒高窯內的溫度,並以高嶺土內參適當的添加物,以製成質硬、色白而半透明的真正瓷器,瓷器的發現,是窯業發展中技術上的勝利。 製造瓷器,都必須很小心的避免遭鐵或其他雜質所沾染,否則白壁就很有可能有瑕疵,所有的器具使用前都需加以清潔才能保證其品質。 <陶瓷之別> 陶瓷是人們習慣的一種稱謂,在原料、燒成溫度、釉面裝飾上都有本質的區別。最顯而易見的外部區別是:瓷器敲擊時聲音清脆、洪亮,具有透光性,吸水率小;陶器敲擊時聲音嘶啞,不具有透光性,吸水率大。 陶器與瓷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它們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它們的關係卻又是相輔相成的,瓷器在許多方面借用了陶器的製作技術,如器物的成型、窯爐的裝燒、裝飾的技巧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的產生。 陶器的出現是人類史前文化中曾經普遍發生的現象,是人類在長期生活中各自獨立創造出來的產物;可是瓷器卻是中國偉大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之一。
撰稿者:李佩璇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程道腴(1996)。製陶瓷用的黏土和釉,頁120-246-47、49。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陶瓷釋意概述--「陶」與「瓷」的區分檢討,頁41-60。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期刊2002。瓷器與中國。國際在線—中國百科,第二十章:網上博物館:瓷器與中國 | 圖說:瓷器作品,作者及拍攝:羅紹綺提供人:李佩璇 圖說:瓷器作品,作者及拍攝:劉怡安提供人:李佩璇 圖說:瓷器餐具,自行拍攝提供人:李佩璇 圖說:瓷器作品,自行拍攝提供人:李佩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