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是一種陶瓷容器,底小口大,如水缸、米缸、醬缸、魚缸、荷花缸等,早期陶缸是台灣各地常民生活必備的家用器物,如水缸置放於或廚房做為防火、儲水、炊事等用途,大水缸通常用於儲存家庭盥洗用及洗衣用水,且大多會加裝木頭製的蓋子,以保護水質不受到灰塵或異物污染。在農耕時代農村必備醃缸用來做為醃製雜蔬等日常食品,以備不時之需。小缸通用來存放米糧、醬菜。米缸的器肩高而口部窄小並加設蓋子,防止老鼠和蟑螂等入侵,又稱為米甕。中國人烹調必備的醬油在製作過程中,多使用堅實的大缸,並以紅磚陶蓋壓蓋,讓發酵完成後的豆麴經過間接曝曬,使豆類蛋白質完全分解而釀造出醇美的醬油。大水缸有時亦裝置於庭院用來防火、養魚或植栽花卉等做為景觀雅賞之用。
品質良好的陶缸具有乾爽、防滲透及耐酸鹼的特性,勝過現代塑料或不鏽鋼製品,有利於長期保存食物之風味,即便科學發達的今日,最優質的醬油仍須於陶缸發酵以成為醇釀。
缸的製作多以圈泥法為之,分2~3節接合組成,並以容量區分為1斗,1.5斗、2斗、3斗、4斗、6斗、8斗、12斗缸之單位,12斗缸俗稱「石斗缸」。缸的尺寸,其高度約等同於腹徑,12斗大缸最大腹圍直徑約80公分,高度亦同。
缸器成型方法分為兩類,6斗以下小缸器則分兩階段製作,第一階段先以手拉坏法打底,完成下半部,之後上半部再加4段圈泥,以手擠坯加以拍打完成,稱之為「續坯法」。6斗以上之大缸器以「手擠坯法」圈泥製作而成,一般坯體分3段製作再接合之,經拍打緊實後,再加以版型紋樣裝飾而成,臺灣製缸的表面紋飾以直線或螺形紋為主,有時並加以製作窯場的名號之浮雕紋。
缸器做為主要儲水器物,胎質必須要求緻密不滲水,其燒成火度介於1200℃~1230℃之間,視黏土耐火度而定。臺灣地區缸器的燒成,早期多使用木材窯燒,窯燒時器皿表面覆以自然掉落的木灰,與坯體中的矽石成份產生共熔成美麗的灰釉,窯燒火痕加以流動的釉彩交融,形成一件件各自美感天成的灰釉器,具有耐人尋味的天然美質,這是早期灰釉缸特別為收藏者鍾愛的因素。臺灣地區於日據時期則已引進現代化學鉛釉,業界亦多使用重油燃料窯燒,此時缸器生產更具效率,但強烈光澤的釉面,其美感大不如前。
撰稿者:林秀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相關圖片
圖說:缸,拍攝:北教大
提供人:林秀娟相關圖片
圖說:缸(細部),拍攝:北教大
提供人:林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