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無胎不能成器」,漆為液態流質,必須依附在胎體之上。漆之超強黏性可附著之胎體種類繁多,舉凡木、竹、籐、布、紙、繩、土(陶)、皮革、金屬、合成樹脂、玻璃、泡棉等,皆是可利用之材。 漆器分為兩方面,漆與胚胎兩部分。漆,是乳狀液體,本身缺乏獨立性,不能獨立形成器物,因此將漆液塗敷在器物的表面,帶乾燥硬化後可做為保護膜。而這些被依附塗漆的本體,則稱為「胎」,也可以稱為「素地」。只要是能夠形成「胎」形者,任何材質皆可運用在漆器製作上。因此胎的種類很多,如木胎、竹編胎、布胎(夾紓胎)、金屬胎、皮胎、紙胎、陶胎、尿素樹脂成型的塑膠等,大都是以木胎,竹胎為主,而木材胎則取用以楠木與水櫸木為主。只要在胎體表面髹漆來堅牢胎體並美化器物,這些器物皆統稱為漆器。 漆器和石器、木器、陶器的不同,在於必須有「胎」,也就是供圖飾的本體,胎不論是木製的、竹製的、陶製的,用漆塗飾以後,胎質就被掩蓋住而難以分辨,這類塗漆器物統稱漆器。以下就常被運用在漆器製作的胚胎作介紹: 1.木胎:以木材作漆器胎骨,是最古的做法,一直至今仍沿用。木質適宜髹漆,髹後木質不易被浸腐,能抵抗潮濕,保護其牢固,又能增進美觀。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漆器,大半是木胎。因此,在木胎上糊布並上漆灰的做法,又稱為布漆胎,也就是木胎。 2.竹胎:用竹筒、竹片或竹制品作胎。 3.篾胎:用竹子劈成竹條或竹篾,編成漆器的胎體。 4.藤胎:採用藤篾編成的胎體。 5.金胎:黃金塑形製作成胎。 6.銀胎:白銀塑形製作成胎。 7.銅胎:用銅作成的胎型。 8.金屬胎:用鋁板等輕金屬,壓成器皿作胎俗稱「金屬胎」。是現在漆器器皿運用的一種胎骨。 9.錫胎:用錫作成的胎。 10.皮胎:使用牛皮作成漆器的內胎,可直接在皮胎上髹漆,再加以彩繪製作而成的漆器。 11.陶瓷胎,窯胎:用瓷、陶器作胎。製作時,通身上漆,只有瓶裡及底足露出瓷、陶質。 12.鈣塑胎:是用聚丙烯樹脂填以鈣鹽膠凍,擠塑製成的坯胎。是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的一項科研成果。 13.夾紵胎:漆器胎骨,完全用麻布和漆灰做成,稱「夾紵」,亦可稱為「布胎」。 14.壓胎:用合成樹脂酚醛塑料粉等壓成胎骨,能大量壓制盤、碗等圓器胎型,堅固耐用,價格低廉。 15.繩胎:以麻繩捲繞,塑造成型,作為漆器的胎體。
撰稿者:賴玫伶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萬世絕學裡的台灣漆藝(民94)。賴作明,台中市。
2 台灣漆器文物風華-蓬萊塗漆器(民90)。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南投縣。
3 王清霜漆藝創作80回顧(民90)。林美臣、洪文珍、王賢民著,國立台灣手工藝研究所。
4 賴高山漆藝創作研究專輯(民94)。何榮亮等著,國立台灣手工藝研究所。 | 圖說:夾紵脫胎的胎體模型及製作成的胎體提供人:賴玫伶 圖說:金屬胎的胎體提供人:賴玫伶 圖說:竹胎漆器的胎體及製作成品提供人:賴玫伶 圖說:木胎漆器的胎體及製作成品提供人:賴玫伶 圖說:陶瓷胎的的胎體提供人:賴玫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