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可愛的仇人

《可愛的仇人》 小說名,作者阿Q之弟,本名徐坤泉(1907.3.25~1954.07.11),澎湖望安人;《可愛的仇人》原在1935年間,於《台灣新民報》連載160回,次年結集,由該報社出版,並由林獻堂、羅秀惠、葉渚沂與薩鎮冰等臺菲中人士,作序題字,徐氏在自序中說到,「在台灣這樣的環境,要寫成一篇能被認為『大眾化』的小說,是難上加難的事」,「大眾文學」,面對地是讀書市場的考驗,而當時三○年代,正是日治臺灣的多語混雜,文言與白話,漢文與日語等眾聲並陳,徐氏以漢文統攝,巧妙地鎔鑄在小說話語中,並自覺創作「鄉土文學」,「有時亦當用臺灣鄉土的口音造句描寫」;小說內容,偏重於社會世情,獲得當時新興娛樂的青睞,經由作家張文環(時為《風月報》日文主筆),譯成日文,於1938年8月由臺灣大成映畫公司出版,其風靡程度,再三印行、轉譯出版,約略想見。《可愛的仇人》,從「風雨之夜」開始分目,以迄「新婚蜜月」,故事軸線,是由秋琴、王志中一生為中心,分別開展、交股,構連出時代兒女的愛情追求,故事並發展至下一代求學、婚姻,隨著章回的結束,由悲到樂的歡喜結局,正是順應讀者的期待;敘事者的目光,兼及本島、日本、上海與南洋,尤其是港口與驛站等運輸地點的紀錄,反映出彼時臺灣人的行旅與世界觀,內容則強烈反映時代的氛圍,與市民的日常樣態,從上一代,受到時代、社會與生活的現實摧折,愛情與物質,或得若失,下一代,顯然是走出自我的光明大道。再者,小說中所透顯的知識品味,如麗茹對於菊池寬,「尤其是三角戀愛的小說,更使她讀到廢寢忘食」,或及夏娃、娜拉、魯賓遜,可知西洋文學與宗教的傳入滲透。本書以文藝軟調,說解戀愛敘事,主角間的糾結、懺情與敗德的告白,加上雞籠生(陳炳煌)的插畫,獲得市場的成功,然而,從批判性的閱讀策略,雖然小說中,隱微批判物化、性別、社會階級等問題,但對於殖民與異民族,則無著墨,對於內臺聯婚、日華親善、亞細亞民族大同盟的門羅主義,隱有順應國策的現象。戰後,此書曾經多次再版,九○年代末期,編入黃英哲、下村作次郎編纂的「台灣大眾文學系列」中,並另錄有徐氏的《靈肉之道》(1937),以及建勳《京夜》(1927)、吳漫沙《大地之春》(1942)以降的大眾文學系譜,對於瞭解臺灣文學的多層面向,所呈顯的通俗(popular)、大眾(mass)取向,其「普遍讀者諸君」的位置,可以與菁英、分眾文學,乃至官方的文藝政策,取資觀看。(柯喬文撰寫)
撰稿者:文學類工作小組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收入黃英哲、下村作次郎編「台灣大眾文學系列」1-2輯,台北:前衛,1998年初版。
2 黃英哲、下村作次郎:〈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初版。
3 柳書琴:〈從官製到民製: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Taiwan,1937-1945)〉,「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國立曁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合辦,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