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火泉,1908年出生於彰化鹿港。父親陳水為傳統漢醫,母親鄭市為商人之女。七歲時(1914)進入鹿港文開書院研讀漢文,研讀《四書》、《五經》、《詩經》、《唐詩三百首》、《左傳》、《古文觀止》等。十一歲(1918)進入鹿港第二公學校,開始接受日語教育,因為資質優異,直接由一年級跳級至三年級。公學校畢業後,同年(1923)進入鹿港第一公學校高等科就讀。十八歲(1925)高等學校畢業,考進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就讀。畢業後(1930)旋即由母校推派進入臺灣製腦株式會社工作。二十七歲(1934)日本政府為了便於管理,撤銷臺灣製腦株式會社,將之歸併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管轄,陳火泉仍在專賣局研究室擔任雇員。三十三歲發明蒸餾樟腦的「火旋式灶」,在日本產業技術戰士顯彰大會上獲頒「顯彰狀」、「顯功章」及一百圓獎金。 陳火泉的文名肇始於1943年,那時他三十六歲,比起日治時期同時代作家,晚出許多。而他在文學上出發的時期,正是殖民地臺灣進入皇民化運動時期,影響所及,此時許多作家,開始了以宣揚皇民政策的文宣、文學書寫。一直任職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的陳火泉,便於日人作家西川滿主持的刊物《文藝臺灣》發表中篇小說〈道〉。 三十七歲(1944)升任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技手。三十八歲(1945),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陳火泉仍留在原單位工作,隨著年資逐漸升等。 三十九歲(1946)擔任臺灣省專賣局技術補佐,繼而升任技士。四十一歲(1948)轉任建設廳樟腦局視察。四十三歲(1950)擔任樟腦局副技師。五十歲時與李榮春、鍾理和、施翠峰、鍾肇政、廖清秀、許炳成等人相互瀏覽批評作品,編輯為每月發行一次的〈文友通訊〉。五十三歲(1960)擔任農林廳林務局技正。六十六歲(1973)自農林廳林務局退休。 除了早期引人注目的作品〈道〉之外,陳火泉尚有廣播劇本《乘龍快婿》和《空谷芳草》、電視劇本《國姓井》和《忠義圖》之創作,其劇作《一片丹心》獲得教育部五十二年度廣播劇本的佳作。七十歲以後,晚年多寫些勵志文學小品,代表作如:《悠悠人生路》、《青春之泉》、《個性的發揮》等。1999年5月20日以九十二歲高齡病逝於臺北萬芳醫院。撰稿者:林淑慧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王郁雯,《臺灣作家的「皇民文學」(認同文學)之探討--以陳火泉、周金波的小說為研究中心》,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