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樹林人,生於1909年11月5日,病逝於1999年2月18日,享年91歲。父黃純青是日治時期著名的傳統詩人,家境優渥。六歲時曾於私塾修業兩年,加上家學淵源,漢文根柢深厚。台北州立第二中學畢業後,1928年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但因無法適應氣候,於隔年回台考入臺北高等學校。3年後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東洋文學科。 在學期間,熱衷文藝活動,參與「臺灣文藝協會」,擔任幹事。193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台灣新民報」任副刊主編。1940年參與日人作家西川滿等所發起的「臺灣文藝家協會」,為機關雜誌《文藝臺灣》的編輯委員。1941年與張文環、王井泉等人組成「啟文社」,並創刊《臺灣文學》,活躍於日治時期文壇。 戰後陸續擔任過《臺灣新生報》副總編輯、省文獻會、臺北市文獻會委員,《臺灣新生報》、《國語日報》董事,以及臺北瀛社副社長,並自1945年12月起在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長達38年,直至1983年退休,作育英才無數。 黃得時博學而著作關注面向相當廣泛,日治時期大多是以雜文型式發表為主,有不少文學、文化上的評論,相當具有時代上的啟蒙意義,而戰後所發表強調民族意識的見解,除了是時代氛圍下的作品,其實也可見到他日治以來對中國文化孺慕的軌跡;其次,在世界名著、經典的翻譯,日文、中文作品的互譯方面,黃得時也甚費心力經營,特別是長期投入翻譯改寫兒童讀物,是較少為一般知識份子熟知的部分;另外,對於臺灣文獻史料、鄉土民俗文化的保存、蒐集、整理、考證,黃氏所下的苦心與成果,也可說貢獻良多,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黃得時在臺灣文學史的相關論著:日治時期完成的〈輓近臺灣文學運動史〉、〈臺灣文學史序說〉……等論文,戰後初期的〈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說〉,都是最早開始關注臺灣文學史建構的論述。 八○年代後的台灣文學史學者葉石濤、彭瑞金等人也盛讚黃得時為臺灣文學史研究的先驅,「對臺灣文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留下了巨大的腳步」,亦有人稱黃氏為「臺灣文學的活字典」。其重要作品出版有《千里尋母記》(1955)、《小公主》(1962)、《乞丐王子》(1988)等多本兒童讀物,《評論集》(1993)的黃得時評論選輯以及《臺灣文學選2/黃得時作;葉石濤翻譯》(1999)的日治時期日文評論選輯等著作。(余友良撰寫)撰稿者:文學類工作小組最後修訂日期:100年12月0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