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紀弦

紀弦(1913.4.27~ ) 詩人。原名路逾,字越公。筆名路易士、青空律、章容、葦西等。祖籍陜西,生於河北清苑,長於江蘇揚州。1933年蘇州美專畢業。紀弦早年以路易士為名發表作品,1934年因投稿上海《現代》雜誌,結識戴望舒、施蟄存、杜衡、徐遲等人,時有論者即以「現代派」稱之。1936年挹注戴望舒創辦《新詩》雜誌,該刊促成南北詩人合作,對當時中國新詩發展有較大的影響。抗戰爆發後,嘗南下居港,1942年返滬,與胡蘭成、張愛玲、楊之華等交遊。1944年組「詩領土」社,創辦《詩領土》詩刊(共五期),擁護自由詩,提倡尊重個性、尊重風格,在抗戰時期形成一極為特殊的風景。1948年離滬來臺,初任副刊主編,後為成功中學美術教員,以迄退休。1976年移民赴美。紀弦的現代詩觀念在四○年代上海已臻成熟,但其主要影響卻發生在五○年代台灣。1951年11月與鍾鼎文、葛賢寧借《自立晚報》共同發起「新詩周刊」,是戰後臺灣第一個文學性詩刊園地。1952年8月發行《詩誌》(共一期),1953年2月獨力創辦《現代詩》季刊,至1964年止共刊行45期,對臺灣現代詩發展深具影響。1956年1月15日由紀弦主導,現代派在臺北宣佈成立。同年2月《現代詩》第13期以「領導新詩的再革命,推行新詩的現代化」為口號,登載現代派六大信條,提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知性之強調」;「追求詩的純粹性」等主張。楊牧曾回顧性地說:「紀弦的現代派以清楚的六大信條,集結百餘位年輕詩人,將現代詩的發展訂定方向後,這股凝聚的衝擊力方算對當時的詩壇,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詩人,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我認為如果我們要談現代詩在台灣的發展,應該從那個時候開始」。在「求新」的整體目標下,紀弦的現代詩觀隨論戰迅速發酵,純粹、自由詩形、追求個性獨立、使用超現實手法等「現代詩」概念蔚為風潮,雖為論敵的藍星諸子亦受影響。1959年《創世紀》改版,更強化臺灣新詩朝向現代詩發展的總趨勢。但「現代詩運動」過激的發展,新詩壇漸露虛無、晦澀、形式主義等頹態,紀弦遂於1962年取消「現代派」,1965年更宣布取消「現代詩」。《現代詩》停刊後,紀弦在臺影響力漸小,但仍長年創作不綴。1974年獲「中國現代詩獎」之特別獎,1981年由「世界文化藝術學院」贈與名譽文學博士。在臺主要出版有詩集《在飛揚的年代》、《檳榔樹》(甲~戊集)、《晚景》、《紀弦詩拔萃》等,評論集《紀弦詩論》、《新詩論集》、《紀弦論現代詩》,散文集《小園小品》、《終南山下》、《園丁之歌》等。另有《紀弦回憶錄》可供參照。從四○年代以來,紀弦的部分詩作已經帶有鮮明的現代主義色彩;但整體而言,紀弦「有所揚棄並發揚光大」的「新現代主義」,其對「表現個性」的高度肯定,以及「一切文學是時代的」、「內容決定形式」、「詩乃人生之批評」等基本文學觀點,其實更接近於廣義的浪漫主義或人文主義,而非通常所謂的現代主義。呂正惠說:「一般而言,其詩大抵以明朗為主,擅長嘲諷,及惠特曼式的自由與鋪排,在臺灣現代詩壇獨樹一格」。或可總括其藝術特徵。(蔡明諺撰寫)
撰稿者:文學類工作小組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