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詹冰

詹冰(1921~2004),生於苗栗縣卓蘭鎮,1935年就讀台中一中,1942~1944年到日本就讀東京藥專,取的藥劑師資格後返台,於1947年在卓蘭開設藥局,1957~1981年擔任中學理化老師。
詹冰在藝術領域中有多方面成就,諸如戲劇、詩作、小說、美術等等,多具有前衛、開創、實驗性風格,2003年獲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牛津獎,獲獎理由為:「詹冰先生是台灣現代主義的先驅者之一。熱愛人生,追求美,體驗愛的詩人。……他又是一位典型的知性、視覺性、實驗性、隱逸型詩人。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他的詩風保持簡樸與清純,風格如人格。」
詹冰從台中一中學生時期就開始文學創作,其中橫跨了日文創作和中文創作兩個階段。1939年台中一中在學時即獲得台中市作文比賽第二名,日本留學期間也以日文新詩獲刊於《若草》詩刊。1948年參加「銀玲會」,推出《潮流》季刊,但旋即因日文遭禁,改採中文寫作。詹冰經沈潛十年後,於1962年開始創作中文詩與小說,1964年「笠詩社」成立,創刊號即介紹詹冰作品。1965年第一部詩集「綠血球」出刊,之後主要作品為兒童詩「太陽、蝴蝶、花」(1981)、詩集「實驗室」(1986)、詩散文小說合集「變」(1993)、「詹冰詩選集」(1993)等。得過1977年教育部兒童文學獎(生在頭頂上的龍眼樹)、1979年洪健全兒童文學首獎(遊戲)、1990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有心栽花花必開)。
詹冰文學寫作中,最重要的是詩。其對詩作有獨到的感覺,他認為詩人寫作是一種知性活動,是「計算心象的鮮度、計算語言的重量、計算秩序的完美」。針對兒童詩的看法是:兒童詩只是喚起兒童的詩心,所以創造時要有「詩心、童心、愛心」以及「無心(虛心)」。另外自創十字詩,只以十個字左右創作詩,強調簡潔和留白。其格律是參考日本徘句而來。
詹冰詩歌風格的特點有:
1.前衛精神:在40年代時詹冰即強調用「現代主義的知性」寫詩,具有革命性意義,率直而明確表達所要形容的事物。
2.科學觀念啟迪:詹冰因其曾受過藥劑師的訓練,詩中多有科學名詞和科學現象,他認為「詩人應習的當代各領域的知識,才用所有知性寫詩」。
3.反戰思想與人文關懷:舉用詹冰詩作《戰事》:「金屬被消費了、肉體被消費了、眼淚被消費了,尤其是女人們美麗的眼淚」為其反戰思想代表,另一首《金字塔》中,詩人說他不是看到古蹟的美妙,而是聽到千萬奴隸的哀嚎。
4.圖像詩:因著重視覺情境,著重形式,而沒繁複的文辭,如《雨》圖像詩,九行裡面「雨」佔六行,每行又是六個雨。(最近這種圖像詩的形式常常出現在時下BBS裡面的個人簽名檔內)
5.十字詩:類似日本徘句「五、七、五」的排列,但是用中文表示,如「冬日暖、松林散步、踏萬針」。
6.兒童詩:強調意象精準和詩的情趣內涵,去揣摩兒童的直率和天真有趣。代表作為1981年出版的「太陽、蝴蝶、花」。
詹冰在40年代用日文寫作,60年代起改用中文寫作,中間跨越「語言障礙」。而他的詩作多有前衛精神,且他個人隱逸式的生活方式,讓他的詩作保持著簡樸和清純。
撰稿者:李澍奕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謝鴻文《圖象詩的「語言」意義--以詹冰〈山路上的螞蟻〉為例》,國語日報2004/5/23,兒童文學版。
2 莫渝、王幼華《苗栗縣文學史》,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