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博洲(1960.3.8~ ) 苗栗人。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於《南方》、《人間》雜誌、《自由時報》及創造出版社,1988年主編日據時代《台灣社會運動史》,1992年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台灣民眾史」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關於五○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電視紀錄片」節目製作人,目前專事創作。1985年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1988年〈幌馬車之歌〉獲洪醒夫小說獎,2002年長篇小說《藤纏樹》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2003年獲台北文學獎。其他重要作品有《沈屍‧流亡‧二二八》、《台灣好女人》、《藤纏樹》。藍博洲的創作由小說開始,處女作〈旅行者〉便是描寫青少年性的苦悶。由於大學時期透過演講認識了楊逵及陳映真兩位白色恐怖政治犯,並且閱讀了魯迅的作品,又從吳濁流長篇小說《無花果》等側面瞭解二二八事件,因此對民眾史及白色恐怖的政治史十分感興趣,開始寫作報導文學。出於一種沈重的歷史責任感,他深入民間展開田野調查,甚至遠赴中國採訪二二八事件的出走者,在尚未解嚴之前甘冒得罪政府的危險,公開白色恐怖的真相。其以沉穩的健筆,謙遜的態度,融合報導文學的真實及小說寫作的想像、虛擬為其特殊創作風格,解讀臺灣政治和歷史的禁區,讓大眾透過他的作品瞭解政治犯的生命史,認識被刻意抹滅的歷史面貌。(鄭秀婷撰寫)
撰稿者:文學類工作小組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