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台北市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口之間的行政院大廈,原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市役所。臺北在大正9年(1920年)改制為市,因而開始籌設市役所。原先利用樺山小學的建築,為磚木造,後來於日昭和13至15年間(1937-1940年)興建新廈,設計者為日籍的井手薰,施工者則為臺籍林煶灶先生主持的協志營造廠。 日軍戰敗後,這座建築曾於民國34年(1945年)改充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國36年(1947年)又作為台灣省辦公之所。國民政府撤軍來台後,民國46年(1957年)省府遷到南投中興新村,之後才改為行政院,沿用至今。其間有幾次修繕,但基本架構未變。於民國87年7月公告為國定古蹟。 這棟建築是日治後期少見的大型政府辦公大樓,樓層面積最大達一千多坪,運用許多當時的現代建築設計,相較其他稍早興建的後文藝復興式建築,如:監察院(1915年,原台北州廳)、公賣局(1922年,原專賣局)、總統府(1919年,原台灣總督府)及台大醫院舊館(1916年)等,在建築風格上有顯著的差異。 行政院屋頂不再作古典的希臘式三角頂或羅馬式圓頂,也不作哥德式尖塔,而採用水平式,這是日本國勢鼎盛時期的特色,建築風格受到當時全世界流行的現代主義影響,特別強調簡潔方塊體與水平線之組合,與中山堂(1936年,原台北公會堂)為同一風格。 大樓座北朝南,主體建材為鋼骨與鋼筋混凝土兩種。平面呈一個橫向的「日」字型,左右對稱,營造出兩個中庭迴廊(天井),昔日作為停車間,現在則為水池花園,迴廊各闢有一座圓拱門通向外面;中央挑高為16.5公尺的四層樓高度,裡面是大會議廳與集會堂,主出入口位在中央軸前方,面對忠孝東路;四周為辦公室,樓高三層。 中央大樓建築主體的外牆基座主要由花崗石構成,花崗石為日本所產,質地堅硬,色澤淺白;上半段牆面則鋪貼稱為「國防色」的褐色二丁掛瓷磚。中央大樓外側每一層都有一對線條簡潔的巨大石柱,第一層為方柱,第二層為變體柱,第三層為菱形柱。 中央入口設有門廊,門廳的門窗均使用斜格子的金屬窗花,反映了1930年代「裝飾藝術(Art Deco)」的流行風潮,設計手法明顯受到美國建築師萊特(Frank Loyd Wright)所提倡的幾何形設計風格影響。迴廊的窗子則大多保存初建時的木窗特色,使用平衡錘窗子,也就是藉由兩條鐵鍊與滑輪控制窗子開閉的裝置,藏在木窗框裡的平衡垂重量要等於窗玻璃重量,使開閉時得以控制得宜,是項運用物理學的智慧;另外,中央突起的樓梯間則採圓形的牛眼窗造型。 大樓室內牆面使用磨石子,並以水平帶作裝飾,這在日治時期頗為流行。磨石子係以手工磨成,屬於預鑄式工法,施工精緻;水平帶則呈現兩種色澤。前門大廳牆面則在裝修後又貼過新的石片,是進口的花崗石。 中央大樓正後門兩側均設置洗塵池。1940年代,台北市鋪柏油的路面不多,在外面行走常風塵僕僕,因此,進入室內前可先利用門旁裝置之水龍頭淨手或洗塵,足見設計者之細心。
撰稿者:施婉慧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行政院網路導覽』,http://www.ey.gov.tw/web/eyvisit/main_6.htm
2 『台北市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w/building/view.php?vid=89&page=1
3 『台閩古蹟資訊網』,http://min.cro.cca.gov.tw/cgi-bin/saelects.asp?Xrade=a041 | 圖說:採現代主義風格的行政院大廈(攝影/施婉慧)提供人:施婉慧 圖說:中央入口門廳的門窗採幾何形設計風格(攝影/施婉慧)提供人:施婉慧 圖說:迴廊的窗子有方型平衡錘窗和圓形牛眼窗(攝影/施婉慧)提供人:施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