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灣銀行

歷史沿革
1897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台灣銀行法」,11月成立台灣銀行創立委員會,開始展開籌備臺灣銀行的工作。1899年3月日本政府修改台灣銀行法,設立臺灣銀行股份公司,日本政府以100萬元為額度,認購台灣銀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會社台灣銀行」,同年9月26日開始營業。

銀行最初設於大稻埕,1903年遷至現址,當時殖民政府為控制臺灣金融與經濟而設立,亦是後來執行南進政策的金融與投資機構,當時主要服務對象是以內地人﹝日本人﹞與商人為主,與一般民眾較為有關的基層金融機構,則是郵便所﹝郵局﹞與信用組合
直至日治時期結束之前,台灣銀行則一直扮演發行日本總督府通行貨幣-臺灣銀行券的關鍵性角色。除了印製貨幣之外,臺灣銀行也擔任扶植日本本土企業的任務。

建築特色
台灣總督府日治時期拆除台北城內文武廟之後,就在附近興建台灣銀行營業處,台灣銀行一期建築樣式為紅磚與斜頂之文藝復興式磚造建築,但是屋頂建築受到白蟻侵蝕,1934年改在今址興建,由日本建築家西村好時設計,大倉組(建設株式會社)土木施工,整齊的柱列、石結構及灰白色調性,突顯出建築原有的穩重和莊嚴,儼然為當代公共空間代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銀行二期建築物遭美軍轟炸,屋頂於戰後重建。但外觀牆體及列柱均為花崗石原物,如臺座、列柱、石雕花瓶欄杆、柱頭變化與平面女兒牆連續飾帶,呈現理性與感性的對話美感。
臺灣銀行二期建築於昭和13年(1938年)興建完工,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主體設計採用西洋古典建築元素,一樓採用大台基工法,有水平的凹縫仿如壁柱,正立面二、三樓退縮,牆面部份八根巨柱平行排列,柱頭以科林斯變化樣式頂住簷部, 轉角部則以簡單的線條轉折收邊,軟化過於龐大的量體,沿至今日仍可感受到開闊的空間感。

撰稿者:趙可斌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台北市古蹟簡介》,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編,1998
2 遠流台灣館編《台北古城深度遊》,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3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http://www.culture.gov.tw/
4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5 國家文化資料庫www.nrch.gov.com.tw
相關圖片
圖說:臺灣銀行正立面二樓以上往後內縮,羅馬柱林立,和簡潔牆體形成對比。【圖片親自拍攝】
提供人:趙可斌相關圖片
圖說:八根巨柱排列,柱頭頂住簷部,後方垂直高窗,形成協調和諧感。【圖片親自拍攝】
提供人:趙可斌相關圖片
圖說:轉角立面俐落的線條處理,與柱列的凹陷產生衝突的對比,卻不失穩重精緻。【圖片親自拍攝】
提供人:趙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