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所在縣市:彰化縣 古蹟名稱:南瑤宮 古蹟等級:第三級古蹟 建立年代: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 古蹟位址:彰化市南瑤里南瑤路43號 壹、歷史沿革 南瑤宮位於彰化縣城外,與當年的築城有關,從彰化縣於雍正初年設治,雍正十二年(1734年)時縣令秦士望仿效昔日諸羅縣知縣周鍾瑄的辦法,在街巷外遍植莿竹為城。建城池的工程浩大至乾隆時始完工,當時築城時有一陶工楊謙者自笨港而來,並攜帶笨港天后宮香火袋作為護身符,並將香火掛在現在廟址的工寮內奉祀,卻因此每到入夜工寮出現奇異的靈光,人們相信必是神蹟顯靈,便開始祀奉媽祖,將媽祖聖像放於福德祠內,直至乾隆三年瓦窯庄陳姓民眾捐獻土地,初建茅屋,而當地士紳發起募建建廟,同年十一月定名為「南瑤宮」。 南瑤宮正式建廟之後,清代陸續又有幾次增建活動: 乾隆十四年(西元1749年)三月增建後殿;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五月,增建左廊廡及祿位祠;嘉慶七年(西元1802年)南瑤宮主殿重建,廟基擴大五倍;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增建右廊廡及正殿左右門棲栟;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修飾正殿的圓柱棟樑,並增設洗面所。 南瑤宮在日治初期時,原有的建築已漸趨老舊且空間不夠,大正二年(西元1913年),地方仕绅便開始募資改建。大正五年(西元1916年)時完成一座日式神殿,即今之觀音殿。但是此一神殿卻受白蟻所害,數年之後即亟需再行重修。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南瑤宮進行大規模改建,建築形式與裝修風格均符合當代潮流,直到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才完成後殿重修及其他殿宇、附屬設施之改建。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年)以後,南瑤宮後側又增建凌霄寶殿及左右香客大樓,使得南瑤宮成為一處夾雜閩南、日式以及北方風格的建築群,而南瑤宮也於民國七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告登錄為第三級古蹟。 南瑤宮主祀天上聖母,配祀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廣澤尊王、觀音菩薩、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五榖先帝,由組織嚴謹且有系統的南瑤宮會媽會,輪辦北港進香以及重要祭祀事宜,且每年媽祖誕期前,大甲媽祖出巡的隊伍必經過南瑤宮,人潮湧現參拜,為年中最為重要祭典活動。 貳、建築特色 南瑤宮的方位座西朝東,主要建築包括牌樓、三川門、正殿、觀音殿、凌霄寶殿與香客大樓。正殿為一歇山重檐建築,而觀音殿則是巧妙融合各種時期的建築風格。 日治時期完成的觀音佛祖殿,其屋頂為類似重檐歇山式,外觀看起來較平直,正面有三個老虎窗及下檐的欄杆立面,平直屋脊、黑瓦屋面與傳統式樣有極大的出入,在正門外三側的外牆,採用清水磚牆的日式風格,而外圍有密檐式線腳,並且在觀音殿柱子有柱頭、柱腳,在表面上有若干泥塑裝飾,呈現出希臘式柱頭建築特色,帶有濃厚西方風味,融合中、西、日式的藝術風格,頗富特色,為台灣罕見之寺廟藝術殿堂。
撰稿者:江家溢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李奕興 《古來的天地—彰化縣古蹟導覽手冊》,彰化: 彰化縣文化中心,1995
2 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http://sowf.moi.gov.tw/www2/cgi-bin/hi.asp?Xrade=h024
| 圖說:南瑤宮牌樓與正面提供人:江家溢 圖說:三川殿為歇山重簷建築提供人:江家溢 圖說:融合中 西 日 不同建築風格的觀音殿提供人:江家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