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不只是台灣重要的信仰習俗,更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明朝末年滿清入關,閩粵地區烽火連天、旱災連年,漢族移民為逃避饑荒、戰禍,紛紛冒死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來台尋求新的生機。由於當時的航海技術簡陋,許多移民遭遇船難,魂斷海上,於是航海之神——媽祖,成為渡海移民心靈的依靠,由於對大海的恐懼與航行的不安,人們便將媽祖的神像和香火,供奉在船艙上,祈求航海平安。再加上台灣地區早期交通運輸也是以航運為主,沿海居民又多以捕漁為生,因此媽祖信仰日益普及,而台灣早期的媽祖廟也都是面向海洋。 相傳媽祖乃宋代泉州府莆田人氏,父親任都巡檢,夫妻樂善好施卻單傳一子人丁單薄,於是虔誠向觀世音菩薩祈求子嗣,一日其母夢見觀世音賜予優缽花(或謂藥丸),吞食後懷胎14個月產下媽祖。媽祖出世後逾月不哭,故取名為默娘。媽祖自幼聰敏好學且朝夕禮佛,而後得到玄通道人授予「玄微祕法」,又得神人之「銅符」乃精通驅妖除魔之術。嗣後媽祖降服桃花山之妖怪千里眼與順風耳,並收為部將。28歲重陽節,玉帝來召媽祖得道升天。 宋代媽祖之封號為「夫人」、「妃」,至元代因航運日趨發達乃冊封為「天妃」,並成為全國性信仰。明初封為「聖妃」,明成祖因派遣鄭和下西洋,為安定軍心,封為「天妃」。至康熙22年(西元1683年)因施琅攻克明鄭,假借媽祖神助之說,乃再冊封為「天后」,媽祖成為地位最崇高之女神。 早期台灣媽祖按分靈祖廟可分為湄洲媽、溫陵媽與銀同媽,媽祖的造型則是按照「媽媽的形象」來塑造。隨著移民時間久遠,目前各地的媽祖廟多由台灣本土所分靈,媽祖名號也有北港媽、大甲媽、鹿港媽、關渡媽、松山媽及新港媽等在地化的稱謂,而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之後,各種宗教信仰已蕩然無存,因此台灣才是媽祖的新故鄉。 媽祖就如同台灣人的媽媽,四百年來護佑著台灣人民渡過台灣海峽,陪伴台灣人歷經荷西、明鄭、清廷、日本、國民政府,在人心最徬徨、無助的時候,媽祖婆的慈愛總是台灣人民心靈最重要的依靠。
撰稿者:顏克潭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林茂賢,《台灣民俗記事》p.43 | 圖說:大甲媽祖(林茂賢攝影 顏克潭提供)提供人:顏克潭 圖說:北港媽祖(林茂賢攝影 顏克潭提供)提供人:顏克潭 圖說:北港媽祖(林茂賢攝影 顏克潭提供)提供人:顏克潭 圖說:媽祖(官亦書攝影)提供人:顏克潭 圖說:台南大天后宮-媽祖(溫宗翰 攝)提供人:顏克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