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石墨

石墨(Graphite)
Graphite源自希臘語中「寫」(To write)的意思,因其為鉛筆中的主要原料,可藉由調整石墨與粘土的比例來控制鉛筆的軟硬和顏色深淺。石墨與日常生活應用密切相關,應用甚為廣泛,因其導電性佳、硬度軟、抗酸鹼、熔點很高。此外,石墨與鑽石為同質異構物,在超高壓下,石墨會轉變為鑽石,因此可以作為鑽石合成的原料。石墨摸起來表面具有滑膩感,並略有油亮的光澤,刻畫後會留下黑色的線條。
【化學成分】:C
【物理性質】:屬六方晶系;晶體多呈六方薄板狀,底面形發達,有的會以葉塊狀、鱗塊狀或土狀出現,偶有柱狀、放射狀或粒狀。解理發育明顯,比重2.23,硬度1-2,顏色為灰至黑,具有金屬光澤、良好導電性與導熱性,可在紙上或手上留下痕跡,有參差狀斷口,解理薄片極軟可彎曲;在面有完全解理;化學惰性強不易與氧化合且不受酸性物質影響,熔點高達3000℃。
【產 狀】:一般天然石墨依外觀有鱗片石墨、非晶質石墨及土狀石墨,主要出現於變質岩區。一般可在石英岩與黑色片岩之間的板岩中找到石墨,常與方解石及石英共生。
【用 途】:石墨用途極廣,應用層面與石墨的基本性質相關,因為石墨具有特殊的導電性、油膩感、耐強酸鹼及化學穩定性,常見應用在工業上之石墨坩堝、電池電極、電刷、碳棒、筆心、塗料及顏料、與油混合後之潤滑劑等用途。
【產 地】:雪山山脈板岩區及石英岩區;大南澳之石墨片岩宜蘭縣礁溪、頭城、南澳;南投縣埔里、魚池、霧社。早年東台灣的石墨有開採紀錄,石墨礦床形成不連續扁豆狀,並存在於中央山脈「古第三紀」的石英岩與黑色板岩之間,但純度及等級較為次位。

撰稿者:Juli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郭奇龍、邢金池 (1996)  台灣主要礦物與岩石,台灣省礦物局。
2 Parker, S.P. (2000) 地質學礦物學辭典,寰宇科學叢書編譯中心,437頁。
3 陳培源、劉德慶、黃怡禎 (2004) 台灣之礦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行,415頁。
4 陳肇夏(1996) 台灣的地質現象(第二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71頁。
相關圖片
圖說:台灣的黑色板岩中含有石墨
提供人:Juli相關圖片
圖說:用石墨製成的石墨坩鍋,抗酸鹼、耐高溫
提供人:Juli相關圖片
圖說:明顯的片狀石墨,具有光澤
提供人:Juli相關圖片
圖說:石墨質片岩
提供人:Juli